中国空军整体跃升,俄罗斯略显郁闷,却只能默认现状

中国空军整体跃升,俄罗斯略显郁闷,却只能默认现状

引擎这事儿没啥花活,中国空军这些年的底气,全靠发动机这块硬通货撑起来。过去那会儿,歼-10、歼-11主力战机心脏都是从俄罗斯买的AL-31F,每次签采购合同都得揣着小本本掐指头算价钱,还要看人脸色等交货。飞行训练也总有点憋屈,说白了就是心里不踏实。

转折发生在2010年左右,沈阳飞机厂那边悄悄把“太行”WS-10发动机装到歼-11上试水,小批量先来一波。刚开始技术还真是磕磕碰碰,推力和稳定性反复打磨,各种测试数据堆了一屋子。但架不住时间长、钱砸够,到2023年,“太行”升级版成规模换装进了歼-11BS,推重比蹭蹭往上走,高难度动作稳得让人服气。

谁说不是呢,这背后可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家底,从80年代末启动“太行”,项目一干快二十年,据传资金投入超过160亿美元。西安航发厂区扩建不停,钛合金叶片冶炼、风洞模拟气流一样不少,全产业链拉满弓。

慢慢地,不只是歼-11吃到了红利。像歼-10C、歼-16这些新秀,也陆续用上国产动力。“故障率降到国际水平”,这话听着普通,其实很顶,用过进口货的人懂这个细节。一旦巡航遇到突发情况,再不用担心什么配件断供或者临时掉线,大大方方自己修自己补。

再看看对面俄罗斯,那边媒体嘴上一句“中国能造高端航空动力,不再买他们的发动机”,语气挺平静,可订单少了利润缩水,他们怎么可能真乐意?以前卖给中国是稳赚,现在市场拱手送出去,只能感叹生意不好做。

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国家的战斗机如果核心部件还全靠别人供应,那叫啥自主权?当初那些俄制发动机性能确实牛,但贵是真贵,自主性更别提。从WS‑10B到WS‑10C,一路迭代下来,新型号推力超12吨级,小涵道比设计虽然学过国外套路,不过全套工艺都是自家产线搞定。不止如此,到2024年连隐身旗舰——歼‑20也彻底告别进口芯,全系切换国产“太行”。

现在回头看,当初被卡脖子的日子终于熬出头来了。从依赖进口变成自产自足,有多少工程师和技师夜以继日盯生产线才攒出来的一口气。这些努力直接作用在飞行动作响应速度上,还有极限状态下的可靠输出,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关键时候还是得靠自己。有意思的是,就连俄专家报告里也承认中国航发已经追赶甚至部分领先,以前畅销全球的AL系列,如今销量直线下滑,他们能咋办?

光有动力不够,还得经受住各种强度挑战。“飞机骨骼”的验证环节,中国一点没落后。早在1965年就设立了唯一国家级研究所,从轰‑6破坏实验一路玩到了如今的大型运输和特种飞机,比如运‑20、AG600这种大块头,都逃不过它们的一轮又一轮检验。当时1968年底轰‑6实验现场场面可谓惨烈,中间直接断开,两侧结构暴露无遗,为之后所有型号提供原始数据库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个研究所搬去了西安阎良,又弄出了全球最大环境模拟中心,可以仿99%的世界各类极端天气,包括高原低压、高湿盐雾还有沙尘暴,无论多刁钻条件都能测个遍。有一次AG600泡在里面整整八个月,被海风吹,被高温蒸,还浸水颤振组合拳伺候下来,就是为了检测腐蚀与结构耐久表现;结果表层只有轻微锈斑,该稳的时候一点不抖动。而且最新的翼梁疲劳测试,把真实寿命周期模拟放大,上万次弯折加超声波检测裂纹提前发现修补,相当于提前帮飞机预防关节炎——细致程度让很多同行羡慕嫉妒恨。

近几年外协合作项目不断扩大,大型客运及军用平台的软件评估系统由高校团队助攻完善,例如C919那个全尺寸静力试验,下沉幅度控制精准,用激光校准误差精确到毫米级。这些扎实的数据最终体现在东海巡逻、西北高原12G负载考验中,一台机器该抗的时候绝不会掉链子。据说新材料研发方面也敢称世界先进,而隔壁俄罗斯却还停留在苏联时代存货阶段,对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明显逊色。

现代化体系建设是一环扣一环,同样不能忽视信息化指挥调度。在陕西汉中诞生首架空警500预警机后,多平台电子对抗能力全面提升,如今探测距离突破200公里,实现数据融合闭环管理。这两年的进步尤其快,到2024年已然成为包括J20和J16等多款战斗机群里的“大脑”和眼睛,多平台联动真正串成完整网络,比拼的不只是单兵素质,更讲究整个编队协同效率。不知觉间,“拼图式作业”已经变为高度自动闭环操作模式,这是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新景象。

舰载航空也是亮点之一。当初辽宁舰迎来第一批国产舰载J15起降表演的时候,看甲板调度弹射系统一步步实现自主化,总觉得像见证了一段历史节点。而福建舰刚进行完海试,新型J15T、J35以及空警600同时弹射升空并阻拦返场,在甲板上一字排开,那画面不仅壮观,而且意味着海军航空力量正式迈入“三驾马车”时代。同类型三代改进型号兼容不同方式起降,加上海直075上的直升与预警同步值守,多维组网越织越密,将维护升级全部纳入自己的掌控圈内。本土研发布局形成北京—沈阳—西安—成都四角呼应格局,从材料学、电控乃至智能算法全部内循环消化吸收,对手评价只剩佩服两个字挂嘴边,但谁愿甘心被后来者逆袭?

今年珠海航展热闹非凡,全新的菱形编队尾焰翻腾,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属于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有趣的是,各国代表团围绕中方摊位问参数聊方案,而昔日最火爆的俄制装备摊位门可罗雀,不少参展商索性绕道而走。他们曾经站着教学生,如今却不得不像学生一样拿本记笔记,这滋味恐怕很难言说清楚吧!

舆论层面的变化更加微妙。《观点报》《俄罗斯报》写评论时,经常夹带点情绪,说什么“独立研制无争议”“五代标准达标”等词汇,看似理智讨论,其实酸溜溜藏不住。例如导弹精确打击能力提升,美式F35/F22遇见麻烦问题屡被提及;有人顺带夸一下信息系统现代化成果,却又忍不住强调早期设备源自俄系基础,好像唯恐别人忘了他们曾经领跑过半程。不过现实归现实,新资料显示S300出口叙利亚反响一般,与国内最新产品相比优势越来越小,就算克里姆林宫灯火通宵交换简报,也改变不了竞争压力加剧这一事实。当六代机场景频繁曝光、美媒公开表示忧虑未来天敌是谁,很难否认如今主动权逐渐向东方倾斜这一趋势已无法扭转,即便没人愿意正面对镜承认罢了。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