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越如何灭南越?

北越如何灭南越?

1975年,北越发起了一场迅猛的闪电战,最终结束了南越的统治。在巴黎协定签订后,美国撤军,留下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南越在失去外部援助和内部腐败的双重打击下迅速崩溃,而北越则在中苏的支持下,通过胡志明小道实现了统一的大业。

1975年4月30日,北越的军队成功占领了南越的总统府。

197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堪称一对独树一帜的搭档:基辛格与黎德寿。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与北越的高级领导人黎德寿。

二人荣获奖项,实因他们在巴黎进行了长期的秘密磋商,并最终达成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以下简称“巴黎协定”)。自此,美国从越南撤军,越南战争亦随之画上了句号。

黎德寿毅然拒绝领取奖项,其理由在于:越南依旧深陷战火,和平的曙光尚未降临。

对于北越来说,抗法战争象征着对国家独立的坚定追求,而抗美战争的核心目标则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在胡志明的追悼会上,黎笋所提出的口号便是:解放南,守北,统祖国若是它愿意,大可效仿半岛实行南北分治,又何必派遣人员深入南越进行游击战呢?

南北越对峙

即便美军已撤离,南越依旧存续,国家统一之梦尚未成真。这昭示着,战争并非全然落幕,尚余下半场待续:北越与南越的较量依旧在即。

自1973年1月27日《巴黎协定》的签署,直至1975年4月30日南越政府的覆灭,越南的统一战争持续了约两年三个月的时间。然而,战争初期多为零星冲突,直至1974年12月,北越方才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紧接着的两个月内,他们发起了三次重大战役,最终结束了南越政权的统治。

之前在《南越作死,美国称其艰难。在本文中,曾提及南越覆灭的内部因素,诸如腐败、组织涣散、内部消耗等。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外部因素,分析北越是如何击败南越的。

篇幅所限,本篇仅对政治脉络进行概述,暂不涉及具体战役的细节描述。

南越士兵

01

南越的悲剧命运,自巴黎协定签署之日起,便已注定。

该协议对南越极为不利,其中约定美军从越南撤军,却未提及北越军队及南方游击队须从南越撤出。这等于是美军单方面撤军,而将防线转交给南越军队——美军尚且难以对付的对手,竟让南越军队独自应对,怎能指望他们能够抵御?显然是难以胜任的。

恰恰相反,北越军队与南方游击队在越南南方构筑了众多据点,这些据点与南越的统治区域交织成错综复杂的局面,犹如豹纹般散布于交通要道与城镇周边。其中,最近的据点仅距南越首都西贡三十余公里之遥。

“胡志明小道”并非一条普通的小径,它实际上由5条主干道、29条分支道路构成,此外,还有无数的捷径以及数不尽的“旁门左道”。

此外,北越军队与游击队牢牢控制着“胡志明小道”,这一战略性的运输网络。借助此道,自中国及苏联源源不断地输送军火与物资,持续向南方输送。

从战略层面来看,北越牢牢把握了主动权,既可进击,又可固守,占据了极为有利的态势。

北越的官方名称为越南民主共和国,而南越则被称为越南共和国。值得注意的是,北越并未直接越过北纬17°线对南越发起进攻,而是通过绕行老挝、柬埔寨的路线——即胡志明小道——潜入南越境内,这些情况都是易于理解的。

除此之外,尚存在一个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该政府系北越为便利其行动而在南方设立的一个政治实体。其与北越政权处于同等级别,并得到了三十个国家的认可,同时在北京设有大使馆。这一政权及其所属的游击队,被通称为越共——此称呼并非指代越南共产党的简称。

为了更便捷地在南越开展业务,北越特地设立了一家与之平级的子公司。无论是抗美战争还是统一战争,均是在这家公司的名义下展开的。

当时,南越境内并存着两个政权,再加上美国与北越,形成了四股力量。这四方势力均签署了巴黎协定。

表面看来,南越的覆灭并非源于北越的直接武力征服,而是被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所推翻。直至1976年,南越与北越政府实现合并,从而正式告别了历史舞台。

为行文便利,本文将北越军队及其所辖的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游击队统称为北越军队。

言归正传。

南越并非愚钝,明悉巴黎协定对其存在不利影响,却为何仍旧选择签署呢?

尼克松与基辛格

美国坚定不移地决心撤军越南,尼克松与基辛格不断对南越总统阮文绍施加压力,言辞激烈:若你执意反对,即被视为破坏和平之举,美国将毫不犹豫地终止对南越的经济及军事支持。

尼克松承诺向阮文绍补偿。我们将持续提供军事支持,以维护力量间的平衡;对于北越违背和平协定规定的举措,我们将迅速作出应对。

阮文绍被迫屈服。

随着美国人的撤离,舞台上的对手只剩下北越与南越,一场单方面的对决就此展开。

对于越南这样的小国来说,战争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苏、中三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博弈所左右。

中国援越物资

北越背后,有中国与苏联的持续支援——纵然美国已撤军,但其对南越的经济与军事援助仍旧源源不断。这场代理人战争,实质上是背后支持者实力的较量,比拼的是谁投入的资源更丰厚、坚持的时间更长,而那些支撑不住的,终将退出舞台。

02

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冲突得以遏制,越南地区的局势亦逐渐趋于稳定。

北越虽急欲趁美国撤军之机,迅速对南越发起攻势,以期实现越南的统一,然而,它深知时机尚未成熟。

在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期间,北越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共计10万人,其装甲部队亦几近覆灭。面对粮食和弹药的严重短缺,士气亦随之低沉,北越在南方的军事力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亟需时间来恢复元气。

关键在于,若仓促对南越发起攻击,将公然违背巴黎协议,此举将使美国陷入尴尬境地,可能导致美国再次卷入越南事务,而这正是北越极力不愿看到的——毕竟,越南也曾深受美国军事威胁之苦。

只要美国继续支持南越,北越便无法实现南北统一的梦想。一旦美国撤去支持,南越的命运便如同一只煮熟的鸭子,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暂缓对北越的军事行动,待时机成熟再解决南越问题,如此一来,将有效减弱美国与南越覆灭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使得美国在处理这一事务时显得更为从容。

在军事领域采取守势,而在政治战场上则发起攻势——积极动员民众,大力开展宣传与统战工作。

战备工作正加速进行。

在1973年全年,北越至少向南方输送了十万名正规军,并携带来了大批坦克、重型火炮、防空炮以及防空导弹。与此同时,他们还大力建设了众多公路与机场,对胡志明小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对部队进行了重组与扩充。

我们力求万事俱备,静待时机成熟,届时将以猛虎下山之勇,对南越政权给予致命一击。

北越全民皆兵

1974年,在规划1975年的作战策略时,北越总参谋部着重指出:务必精心做好全方位的筹备工作,以确保1976年能够顺利开展大规模的战斗行动。

北越中央反复提醒南方局:务必将1975年的战事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以蓄积力量,待至1976年再进行全面攻势。

在南方战场的战场上,所有大炮、坦克等重型军事装备,未经总参谋部的正式批准,严禁擅自使用。

依据《巴黎协定》的条款,北越向南方越南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行为系明令禁止。然而,此类活动往往悄无声息,难以有效遏制。

与北越如出一辙,南越亦未对巴黎协定予以严格遵循——内心深处,其对协定持否定态度,却又不便公然违背,因而只能采取模糊策略。具体做法,便是将军队分散部署,严密防守每一寸领土,逐步侵蚀北越的根据地。

南越士兵

彼时,南越境内拥有55万正规军,以及52.5万地方部队与民兵力量,而北越在南方部署的军队仅有20余万。

阮文绍坚信,凭借兵力优势,可逐步侵蚀北越在南越的稳固基地,直至其不复存在。一旦北越无法承受压力,发起全面攻势,美国将秉持既定承诺,“迅速作出反应”,重返越南战场。

总而言之,不论北越是否采取行动,南越无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想法看似不错,实则很愚蠢。

守土而失民心,则土地与民心俱失;坚守民心而失去领土,则民心所向,土地亦得保全。

过度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试图固守每一村落、每一乡镇乃至每一个据点,导致兵力严重分散,连必要的机动后备力量也丧失殆尽,只能陷入处处挨打的困境。这种状况直至战争末期才得以缓解。

北越并非愚钝之辈,面对南越的步步进逼,适时反击是必要的,只需将战争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此类小规模冲突,美国并不会过多干涉。

再者,尼克松的承诺是否值得信赖?可能尚可信赖,但若尼克松离职,或是美国国会否决了他的承诺,又会如何呢?

03

在相互间的轻描淡写争执中,岁月悄无声息地滑入了1974年。

同年八月,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丑闻被迫卸任,副总统福特随即接替其位,成为新的美国总统。

美国副总统的角色通常被视为一种“备胎”,在日常事务中并不直接介入,除非总统特别委派其处理临时性任务。

此刻,福特的角色由备胎正式转为主角,内心毫无预兆,感到有些措手不及,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之中。

类似的境遇,杜鲁门也曾遭遇。就任总统的首日,他如此感叹:“我仿佛感受到月亮、星星以及所有星球的重量正倾压于我一身。我已接手了一份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之职。”

福特总统的任职期间,其政策断片与适应期的挑战,显著削弱了美国政府在面对越南问题时所展现的决策能力与判断力。

此外,1973年爆发的首轮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美国、欧洲及日本均遭遇不同程度的衰退。这场经济危机亦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些事件占据了福特政府大量行政资源。

对于美国来说,相较于越战的创伤、石油危机以及经济困境,越南所发生的事件显得微不足道。加之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意识形态对抗与多米诺效应理论已被现实利益所取代,使得南越在美国的战略考量中,已然变得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国际外交领域,福特政府延续了对基辛格的任命,让其继续担任国务卿一职。基辛格秉持着尼克松时期的越南战略,对于南越的前景并不抱有过多期望。在他看来,只要能够付出一定的代价维持现状,便已足矣;若无法维持,那也无关紧要,美国人民绝不会再愿意深陷越南泥潭。

美国发生的事,北越目睹了。

1974年10月,越南北方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旨在总结既往的实践经验,并就翌年的作战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在北越发起全面攻势的情况下,美国是否将再次介入越南冲突?

北越判断:美国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内外挑战,其从政治到经济上支持伪军的能力日渐削弱。鉴于此,美国不得不削减对西贡的支援,且再难以具备深入南方的实力。即便军队得以派遣,也难以挽救即将倾覆的西贡政权。

北越士兵

基于此一判断,北越决策自1975年起,逐步实施一系列局部且规模适中的军事行动。至1976年,则发动全面攻势与最终决战,以期实现南方的全面解放。

与北越中央的预期相异,南方局及南方军委坚信,无需久候,1975年即可迎来决定性的胜利。

北越中央地处后方,对于前线具体情势缺乏深入了解,在分析问题时倾向于从政治角度进行考量。然而,南方的指战员们则截然不同,他们长年累月奋战在一线,对南越军队的实力和动向了如指掌。在战机的出现之际,南方军队便实行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策略。

1974年12月14日,面对重重压力,南方果断发起了“14号公路——福隆”战役。至翌年1月6日,战斗宣告胜利。

正是这场由抗命精神引发的战役,极大地加快了北越统一南越的步伐。

04

众多观点认为,“14号公路——福隆”一役的失利,标志着南越政权步入衰败之途。此战为越南战争以来,南越首次丧失一个完整的省份,对军队士气的挫败效应尤为显著。

这情形颇似国共内战期间的济南之战,济南的陷落,标志着国民党军以大城市为支柱的“重点防御”体系宣告全面瓦解。自那以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再无任何堡垒能够抵挡其进攻,紧随其后的是三大战役的爆发。陈诚亦认同,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自那时起,局势显然已陷入每况愈下的境地,犹如狂澜已倒,再也无法挽回。

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北越的士气。听闻捷报,黎笋同志激动地表示:“这乃是在南方地区首次实现对该省份的全然解放。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我们力量的雄厚,同时也揭示了敌伪势力,尤其是美国方面的反应。”

南越总统阮文绍

在某种程度上,福隆之战充当了一场重大考验的角色:一方面,它检验了美国对此事件的反应,评估福特政府对南越的支援强度——面对一省的沦陷,美国政府是否会派遣军队?另一方面,它考验了南越军队的作战能力,观察他们是否还能如1968年的春季攻势和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时那般,承受局部甚至多方面的攻击,并随后进行大规模的反攻。

在失去美军支援的情况下,南越军队的战斗力显著下降,既无法抵御攻击,亦无力进行有效反击。南越政府既无意愿亦无能力夺回福隆省,尽管其总兵力略胜一筹,却缺乏战略上的机动力量。

在美国,未见其采取任何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暗示着美国并未打算为南越提供坚实的支持。

范文同总理开玩笑说:美国给糖果也回不来。

南越的脆弱与美国的缄默,共同滋长了北越的自信与士气。

事后,北越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不再延续以往的谨慎作风,明确表示:若1975年的年初或年底恰逢合适的时机,则将毫不犹豫地在同年内解决南方问题。

请注意一个小知识点:为何选择年初或年末,而非其他时期?

越南的气候分为雨季与旱季两个时段,其中5月至11月为雨季,此时宜居家静养,孕育新生命。而12月至次年4月则步入旱季,这里的“旱”并非指干旱,而是指湿润程度较低。因此,军事行动通常选择在旱季进行,这也使得“旱季攻势”成为常见的军事术语。

美国动态如何?

南越遭受北越的攻击后,自然而然地寻求美国的援助。福特总统与基辛格博士商讨了数项应对策略:首先,象征性地派遣B-52轰炸机和航空母舰,以此威慑北越;其次,积极争取为南越提供3亿美元的额外军事援助;最后,敦促苏联对北越施加压力。

美国总统福特与日本艺伎岩崎峰子

首个提议遭遇了包括国防部在内的广泛抵制,最终胎死腹中。第二个提议则被国会以否决的形式判定无效。至于第三个提议,其荒谬程度令人捧腹,自然也是无疾而终。

事实上,南越不止一次寻求美国的支持,而福特总统亦不止一次向国会发出援助南越的呼吁。然而,这些努力最终均遭国会否决,导致前期投入的努力付之东流。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国会屡遭总统的压制,显得软弱无力。然而,进入福特时代,局势发生了逆转,国会变得强大,而总统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尤为关键的是,美国民众普遍感到恐惧,越战留下的心理创伤依旧挥之不去。根据民调数据,在五名受访者中,仅有一人赞同美国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南越及柬埔寨(柬埔寨的亲美政权朗诺正与红色高棉展开激战)。

面对此境,福特已无法践行尼克松昔日对南越所许下的诺言。

05

在关键时刻,美国并未增加投资,反而削减了对南越的年度援助数额。

在1972至1973财政年度,美国对南越的援助高达22.7亿美元,然而到了1973至1974财政年度,这一数额骤降至10.1亿美元,而在1974至1975财政年度,援助金进一步缩减至7亿美元。伴随经济危机引发的石油和物价急剧攀升,这7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实际上仅相当于先前金额的四分之一。

原本是一场代理人的较量,然而一方却能持续恢复生命力,而另一方则遭受了间接性的资源切断,结局显而易见。

南越军队全副武装,配备着纯正的美式装备。当美国从越南撤军之际,他们留下了丰富的重武器装备,包括大量的重炮、坦克以及飞机。传闻中,南越当时拥有高达2100架飞机,其空军实力一度位居世界第三。

美式装备之优势自是不言而喻,然而,其局限性亦不容忽视——能耗巨大,对后勤支援的依赖程度甚高。

南越飞行员

美国的国力坚实雄厚,足以支撑这种高强度的消耗。然而,南越却难以承受。一旦装甲车或坦克的零部件损坏,便不得不运送至美国进行维修。通讯设备因经费有限而难以更换电池,炮弹的消耗逐颗减少。加之油价的飙升,车辆与飞机频繁出现故障,机动性和空军实力因此遭遇断崖式的下滑。

这情形恰似国共内战,那些美式装备看似威风凛凛,然而,自1946年7月至1947年11月,美国对国民政府实施了长达一年的全面武器禁运,使得这些美械装备瞬间转变为沉重的负担。

美国对南越的断供,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深刻地波及了军队的士气和军心。

南越的希望与信念,全然系于美国的承诺与保障。一旦美国抽身,南越政府即刻感受到前途的迷茫,人心浮动,危机四伏,局势堪忧。“形势令人震惊地急转直下,整个社会正面临着崩溃与道德沦丧的双重威胁。”灭亡在所难免。

南越空军F-5轻型多用途战机

北越在当前形势下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因而毅然决然地决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以下是具体战役的简要回顾,按下快进键)

1975年二月,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文进勇受命由北越中央派遣,驻守南方指挥所,肩负起领导解放南方战事的重大使命。

3月4日,北越调集了四个步兵师、四个独立步兵团、五个高炮团、一个坦克旅、一个特工团、两个工兵团,并联合地方部队与游击队,共同发起了“西原战役经过连续20天的激战,北越军队成功攻占了南越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共计击溃敌军12万人,从而将南越的统治区域一分为二。

南越易败,北越中央决定:务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集结兵力、技术兵种及物资,确保在雨季来临之前,成功解放西贡及整个南方地区。

西原战役尾声,北越再起攻势。“顺化——岘港战役”截至3月30日,北越军队已成功击败敌军逾十万,并夺取了北部五个省份的控制权,同时亦占领了顺化与岘港两市。

70年代西贡街头,资本主义盛行。

北部与中部均已沦陷,南越仅剩以西贡为核心的南部领土。南越方面计划勉力支撑至雨季来临,以期获得暂时的喘息之机,借此恢复元气,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反扑。

然而,北越并未给予南越以任何喘息之机,反而不断进逼,迅猛地向南越的首府西贡推进,对其形成了严密包围。

自4月21日起,美国部署了35艘战舰、4艘航空母舰以及数百架战机,展开了浩大的撤离作业。此举旨在将越南境内的美国公民以及那些忧虑遭受北越报复的南越居民安全撤离。此撤离行动直至西贡沦陷方才宣告结束。

撤离西贡

4月26日,北越集结了27万精锐主力部队(伴随18万后勤支援),分兵五路,对西贡展开了猛烈的全面攻势。为缅怀胡志明的丰功伟绩,黎笋特别批准,将此次战役命名为西贡之战。“胡志明战役”战后,西贡更名胡志明市。

《西贡战役》海报(无高清)

南越军队溃败。

4月30日午展11时,北越军队成功占领了南越总统府——独立宫。南越最后一任总统杨文明及其内阁成员悉数被俘。杨文明随即通过广播发表声明,要求南越军队放下武器,向敌方投降。

各地纷纷发布檄文,南越共和国随之覆灭,越南终成统一之国。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