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与三江口战役,中苏历史上唯一一次水上舰艇战!

1929年3月,在蒋介石的公开支持下,国民党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试图收回被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管理权。谈判破裂后,7月10日,张学良以武力强行占领中东铁路沿线设施,宣布收回主权,中苏矛盾急剧激化,史称“中东路事件”。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子张学良继任后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受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沈鸿烈曾于1924年收回松花江航运权的启发,张学良决心收回中东铁路主权。蒋介石担忧东北地方势力壮大,亦想借苏联之手削弱东北军,故公开支持这一行动。

张学良对苏联在东北的实际操控早有不满,却错误低估了苏联的边境防御能力。他断然拒绝苏方共管建议,于7月10日下令东北军强行接管中东铁路沿线电话、电报机构,查封苏联商业机关,解散苏联职工团体,逮捕200余名苏联人。此举引发苏联强烈反应——苏联宣布与中国国民政府断交,双方转入全面战备。8月6日,苏联成立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将阿姆尔河舰队调归其指挥,战事一触即发。

10月12日,苏联海军指挥官斯加斯克率领以“雪尔诺夫号”为首的9艘舰艇、25架飞机,向驻守三江口的中国东北海军江防舰队发起进攻。三江口是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的汇流处,由东北海军江防舰队驻守,旗舰“江亨号”舰长尹作干担任指挥,参战舰艇包括“江亨”“利捷”“利遂”“江泰”“江平”“江安”6艘浅水炮舰。

当时正值江水退落期,舰艇行动受限。东北海军副司令沈鸿烈深知实力悬殊,创造性地将报废商用驳船“东乙号”改装为秘密炮台,加装两门120毫米海军炮,由“江安号”拖至三江口芦苇潜滩隐藏,作为火力支援点。

6时12分,苏军“红色东方号”率先开火,“雪尔诺夫号”首轮齐射即命中中国旗舰“利捷号”,次轮又击中“利遂号”炮位。正当苏军集中火力攻击中国主力舰时,隐藏的“东乙号”突然开火——因其船体低矮难被击中,大口径火炮却能直瞄苏军浅水重炮艇。激战中,“雪尔诺夫号”多次被击中,甲板人员伤亡惨重,炮塔炮手全灭,最终被击沉,苏军舰队司令、参谋长等多人阵亡,另有3艘军舰受重伤。

尽管中国官兵奋勇抵抗,“江平号”仍很快被击沉。苏军转而集中火力攻击拖拽“东乙号”的“江亨号”,致其锅炉爆炸、舰体断裂,官兵伤亡惨重。开战仅一个半小时,东北江防舰队仅剩“东乙号”有战斗力。失去动力后,“东乙号”在苏军猛攻下受损自沉,幸存官兵撤往附近商船。

此役,苏军发射炮弹2400余发,中国舰队发射约600发。东北江防舰队伤亡300余人,舰艇几乎全毁,17名军官殉职;苏军3艘军舰沉没,2架飞机被击落,舰队司令及4名军官阵亡。东北海军战报称:“以寡击众,击沉敌主力舰3艘,击伤4艘,击落飞机2架,歼敌70余人。”

三江口战役后,苏军2000余人在同江口登陆,攻占同江县城,10月31日又占富锦,与中方在吉林桦川对峙。因江水渐冻,苏军舰队返航哈巴罗夫斯克。11月26日,张学良提出停战,派蔡运生谈判。12月20日,在美方调停下,双方签署《伯力协定》,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释放被俘人员,但苏军拒不撤出黑瞎子岛,该岛自此被苏联占据。

1930年到1931年,东北海军打捞沉舰至哈尔滨修理,可用者寥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防舰队司令尹作干率部投敌,这支曾英勇抗苏的舰队沦为伪满洲国“江上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海军剩余舰艇于12月18日自沉于青岛、威海卫阻塞航道,自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场中苏唯一的舰队交锋,虽规模不大却兵种齐全。中国舰队在敌众我寡、无空军支援的劣势下,展现出顽强斗志,却终因实力悬殊惨败。中东路事件未能收回主权,反而削弱了东北国防力量,为日后日本侵华埋下隐患;东北海军的悲歌,亦成为近代中国海防屈辱史的缩影!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