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世界的长沙会战

作者:止语 来源于风悬文学

抗日战争八年,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挣扎求生。彼时,装备落后的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屡多败绩,但湖南长沙,却书写了一个罕见的传奇。自1939年至1944年,四次长沙会战接连爆发,中国军队在前三次会战中连获大捷,共歼敌约11万人,其中第三次更是震惊世界,被誉为“同盟国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唯一的决定性胜利”。

长沙会战不仅是一段军事史,更是一首用将士鲜血谱写的悲壮史诗。

一、第一次长沙会战:血战新墙河

1939年9月,冈村宁次率十万日军南下,妄图直取长沙。中国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冷静布防,命第52军据守新墙河。

这是一道血与火铸成的防线。第2师胡春华营、第195师史思华营,在缺乏空军与重炮支援的情况下,硬是以血肉之躯阻敌三天三夜,几乎全营阵亡。战后幸存者寥寥,阵地上尸横遍野。

这场鏖战让日军头破血流,最终粮秣告罄,被迫北撤。长沙城头虽未陷落,却染满将士的热血。

二、第二次长沙会战:困兽长沙城

1941年9月,日军阿南惟畿指挥12万大军,再次扑向长沙。薛岳采取“诱敌深入”战法,佯退至汨罗江、捞刀河一线。日军乘势突破,一度攻入长沙城。

就在这危急时刻,第10军军长李玉堂亲赴前线,誓言“长沙,就是我的四行仓库!”全军死守,血战巷战,硬生生拖住了日军。湘军将士以肉身挡住敌人的刺刀,方先觉师长甚至写下遗书,要求将士们“与长沙共存亡”。

9月底,中国军队四面合围,日军腹背受敌,只得仓皇北撤。此役歼敌4.15万人,长沙再一次站立在湘江之滨。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炼敌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急需在中国战场取胜,以震慑盟军。冈村宁次再率12万兵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

薛岳深知此役关系重大,布下“天炉战法”:以湘北四水为“炉壁”,长沙为“炉底”,待敌军深入后再合围歼灭。

日军南下攻城,飞机轰炸、毒气袭击、炮火连天。12月31日,日军攻入长沙城,扬言要竖起太阳旗。第10军将士却誓死不退。预10师师长方先觉守城四昼夜,身边参谋一一战死。他曾立誓:“长沙若破,我即死于军中!”长沙街头,官兵与市民并肩作战,巷战惨烈,血流成河。

外围部队同时反击。133师第398团顽强阻敌,全营几乎阵亡;第20军在浏阳河边以血肉抵挡毒气弹,仍坚持不退。岳麓山炮兵更是用最后的重炮轰击日军集群,击退敌军攻势。

最终,1月15日,日军溃退回武汉,伤亡超过5万人。

这一战役,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世界的胜利。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华军的长沙大捷。”罗斯福总统专门发来电报祝贺,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因此空前提高。

四、第四次长衡会战:血战失守

1944年6月,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妄图打通华中至南方大通道。此时中国军队因战略布置失当,长沙失陷。尽管如此,中国军队依旧付出惨烈代价,歼敌约6.8万人。虽然城池沦陷,但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盟军在太平洋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

五、血与火的记忆

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共歼敌11.75万人。尤其是前三次,国军装备落后,却以血肉筑起长城。

长沙会战的胜利,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由一串串名字、一段段悲歌拼凑而成: • 胡春华营、史思华营,三天三夜血战新墙河,全营阵亡; • 李玉堂、方先觉,立誓与长沙共存亡,誓死不退; • 王超奎、向有余率领的398团,几乎全营覆灭,却未让敌人越过阵地一步; • 无数湘民搬空粮仓,毁坏道路,扛粮送弹,少年甚至徒手击杀敌军。

正是他们,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击得粉碎。

尾声

长沙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面旗帜。这里有将军的决绝,有士兵的血战,更有百姓的支撑。三次大捷,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

今日再忆,那些流血牺牲的将士,大多名字已埋没于尘土。但他们在长沙衡阳城头喊出的“寸土不让”的呐喊,却化作历史的回响。

那是一段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是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铁证。长沙衡阳城下的血火长城,正是民族脊梁的注脚。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