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几乎都已退役,沦为全球最短命舰载机!它到底有哪些缺陷?

一款曾被寄予厚望、号称“飞鲨”的舰载机,为什么只飞了十来年就退出了一线?这不仅是很多军迷的疑问,也是中国航母发展史上一个带着复杂色彩的节点。

2009年8月31日,歼-15在辽宁成功完成首飞,那天的照片至今还在不少航空论坛被反复转发。三年后,它在辽宁舰上成功完成首次着舰,甲板烟雾中稳稳钩住拦阻索的画面,让无数人热血沸腾。

它的亮相意味着中国海军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固定翼舰载战机,航母战斗群的雏形从此初具规模。当时外媒惊叹,中国海军航空兵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然而时间只过了短短几年,原本承载着雄心壮志的“飞鲨”,在海军内部的评价开始变得冷静——它有些硬伤,在高强度的现代海战中显得力不从心。

真正让问题集中爆发的,是动力的瓶颈。歼-15直接沿用苏-33的气动布局,本身机身大、重量高,再配合早期进口的俄制AL-31F发动机,推力不足的问题很快显现。发动机推重比不占优势,意味着满挂弹药和燃料的情况下,飞机起飞时要么限制载荷,要么缩短航程。更麻烦的是,这款发动机在海洋环境下寿命极短,盐雾腐蚀和维护频繁让它平均300小时就得翻修一次,而同时期美军F/A-18E的大修周期是它的二十倍。这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也拖慢了训练节奏。有飞行员透露,有时训练计划不得不因为发动机状态“打折”。

而在航母甲板上,它的“大块头”更显得不够灵活。辽宁舰和山东舰采用滑跃甲板,飞机必须自己加速冲出去,不能像美军航母那样用弹射器满载起飞。歼-15机身尺寸大,折叠后的机翼依旧占去不少机库空间,一艘航母机库和甲板的合计容量只能摆放二十几架,再加上预警机、直升机,能投入实战编队的舰载机数量非常有限。现代海战讲究体系化作战,舰载机不仅要自己战斗,还要与预警机、干扰机、加油机配合,数量不足必然限制了整个编队的作战节奏。

信息化水平是另一道硬伤。早期的歼-15航电系统源自歼-11B的改进,配备的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大约150公里,在应对隐身目标和远程精确打击上显得力不从心。数据链延迟也影响了它与其他平台的实时协同,在以信息流速度取胜的战场上,这种差距意味着在你反应之前对手的导弹已经飞来。挂载的导弹射程和种类也无法与美军的F-35C等机型相比,作战手段受限,同一场景下,需要更高风险的接近距离才能达成打击效果。

尽管如此,歼-15的“急流勇退”并不等于失败。实际上,它是中国舰载机发展路线的一个必经阶段。正是在它的实际服役中,发动机推力不足、滑跃甲板限制、信息化落后的问题被彻底暴露,这直接催化了国产涡扇-10和涡扇-19发动机的加速研发。与此同时,福建舰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航母迈出了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巨大跨越。电磁弹射让舰载机满载起飞成为常态,不再需要像滑跃航母那样为腾空做妥协,这为之后的歼-35等新一代舰载机彻底打开了空间。

在此过程中,“飞鲨”家族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诞生了升级型号。歼-15T版换装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航电提升为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新一代数据链,能与空警-600等预警机实现实时战术数据共享,战力有质的跃升。另一个分支——歼-15D电子战型——则挂载专用的干扰吊舱和电子对抗设备,让中国航母编队的电子战能力不再完全依赖地面或舰载干扰平台。这些改进型号与即将大规模列装的隐身舰载机歼-35形成了高度互补——前者负责重挂载任务和电子压制,后者负责深入隐身攻击。

如果说技术升级是成果,那么经验沉淀就是财富。歼-15担任了中国航母舰载机的“试飞员”角色。首次夜间着舰训练、首次海上加油验证、首次大编队航母舰机协同,都在它的机翼下完成。经历了出动计划突然被发动机故障打断的尴尬,也经历了恶劣气象条件下跌跌撞撞复飞的险情,这些故事都化作了飞行员的教案,成为后来机型训练和维护体系的重要参考。

从技术的眼光看,歼-15确实有不少缺陷;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它完成了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舰载机从零到一的跨越,是由它披荆斩棘踩出来的路。它不是失败者,而是开路先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