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力有多猛?志愿军老兵揭秘: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几乎全军覆没

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地下一层,停放着一辆绿色的老式吉斯151运输车。车顶上装有几个滑轨,滑轨上挂着几枚火箭弹。这种火箭炮的专业名称是BM-13,但人们更喜欢叫它“喀秋莎”。这个名字听起来温柔美丽,但它的威力却异常惊人。

“喀秋莎”在俄语里是美丽女孩的意思,给这种火箭炮起这个名字,也体现了苏联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BM-13是一种多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它的主体是一个车载的多轨道定向器。一轮齐射可以发射16枚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火箭弹的主要炸药成分是TNT!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了。苏军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火炮对射,几轮齐射就把德军炮兵阵地打得像哑巴一样。1945年的柏林战役中,苏军把“喀秋莎”当作刺刀,用“平射”的方式直接轰击德军防御工事。几乎在一瞬间,柏林就变成了废墟。

“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现让德国士兵十分头疼。因为这种火箭炮发射时会发出“啾啾啾”的声音,德国人因此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斯大林的风琴”。每当这个声音响起,德国士兵就会感到极度恐慌,仿佛死神即将降临。

炮兵第二十一师

“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上表现出色,而在七十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它也让所谓的“联合国军”尝到了苦头。可以说,在志愿军的地面上,这种武器是唯一一种比敌军更先进的装备。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悄悄跨过鸭绿江,朝鲜战争随即爆发。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武器相对落后,尤其是在重火力方面严重不足。

在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靠着顽强的意志,用生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赢得了前三次战役的全面胜利。然而,三次战役之后,“联合国军”的新任总司令李奇微则采取了更加猛烈的炮火攻势,来对抗志愿军的连续进攻。

不过,志愿军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正式加入了朝鲜战争。志愿军总部用120门喀秋莎组成了我军第一个“火箭炮”师,编号21师,也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队!唯一的不足是,喀秋莎炮弹非常昂贵,一枚需要6两黄金。

1951年2月的中旬,第21炮兵师收到了命令,要求他们快速完成装备转换训练,并准备近期赴朝参战。通常来说,将一个步兵团转为炮兵团,从组建到具备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且,当时部队成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又增加了任务的难度。

为了应对战场上的特殊情况,21师迅速制定了一个能快速适应实战的训练方案。训练时,各团必须遵循“先学技术,再练战术”的顺序,重点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操作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强调“先学急需的内容,学了就能用”。此外,还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让官兵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最后通过战术演习和实弹射击来检验训练效果。

从2月20日开始,全师进行了为期28天的大练兵。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战士们很快就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我军依据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的数量和自身实际情况,组建了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师,分别是入朝作战的21师和留在国内的22师。为了增强志愿军的整体火力,在21师入朝时,22师的205团和209团被编入了21师。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炮兵第21师的作战力量包括8个火箭炮团和1个高炮营。

炮兵21师很快迎来了它的“首秀”。

1951年8月,夏季攻势结束后,敌方再次发起了所谓的“秋季攻势”。在这次行动中,“联合国军”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同时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志愿军的第27军、47军和64军在前方抵挡敌人。为了守住阵地,把敌人消灭掉,我军决定“坚决反击,彻底打败敌人”。

“喀秋莎”炮兵21师接到命令,支援中、西两线的作战,与步兵一起击退敌人的进攻。炮兵203团归属27军,202团归属47军,201团归属64军。

这次战斗是我们的火箭炮兵首次参战,对于“喀秋莎火箭炮”在全军中的地位以及21师的名誉都至关重要。因此,21师的每位志愿军炮兵都充满斗志,急切想要给“联合国军”一个沉重打击。

对手的飞机和炮弹很厉害,而“喀秋莎”虽然火力强,但目标也大,如何自保成了大难题。为此,21师的指挥官们研究后决定,让士兵们白天躲进森林深处,黄昏时分再悄悄移动到阵地,然后在夜晚迅速发射。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21师203团是董存瑞曾经所在的部队,也是第一个使用“喀秋莎”武器的部队。

1951年9月1日,203部队被派去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他们的任务是反击试图攻占我军后洞里阵地的美军第7师。

当时,敌人有绝对的“空炮优势”。为了应对,203团采取了分散配置火炮、集中打击的方式,并且严格遵守夜间出动的纪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喀秋莎”火箭炮。

203团在黄昏时从集结地出发,向预定阵地前进,准备突袭后洞里的敌人。很快,全团准备就绪,一声令下后,24门喀秋莎火箭炮悄无声息地同时开火。384枚火箭弹向后洞里的美军阵地发射,敌人的阵地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我军第7师的两个营全部在炮火覆盖之下,几乎一瞬间,就击毙或伤敌700多人!炮兵第21师的首次入朝炮击非常成功。随后,203团在配合东线的47军作战时,进行两轮齐射,又歼敌500多人!

美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完全摸不着头脑。竟然有美军俘虏大声喊道:“志愿军使用了原子弹”。

步兵和炮兵配合的经典战役

1951年10月初,202团加入了47军的战斗序列。202团源自一支历史悠久的红色部队。他们面对的对手是美军著名的骑兵第1师,这支部队虽然名为骑兵,实际上是一支火力强大的步兵师。

在占领了我军的添木洞阵地后,敌军依靠坚固的工事来抵抗我军的反击。在准备炮火的时候,他们躲在工事里,直到炮火准备完毕后才出来继续抵抗。这使得我军的炮火准备效果不太好,让部队有些拿不定主意。

202团接到任务后迅速抵达指定位置,经过对局势的分析,他们决定采用灵活的战术。利用“喀秋莎”火箭炮覆盖面广、火力密集的特点,计划先引诱骑1师暴露行踪,然后再集中火力进行打击。

那晚,202团在预定地点等待敌人自投罗网。47军的步兵和炮兵按计划发起攻击,各种榴弹炮对敌方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炮火停歇后,步兵吹响号角,假装发起冲锋,诱使敌人从工事中出来……

敌人果然中计了。等他们从工事里出来的时候,“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发起了“齐射”。工事外的敌人来不及躲闪,就被猛烈的炮火击中了。仅仅一轮齐射,就有800多名美国兵被炸飞!

步兵兄弟们一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冲向敌军,成功夺回了阵地。这真是一个精彩的例子,展示了喀秋莎炮兵和步兵之间的完美配合!这也为我们未来的“步炮协同”作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上甘岭战役中,一种强大的武器“喀秋莎”登场了。这种武器威力巨大,给战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它像是一把巨大的火炮,能够连续不断地发射炮弹,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在战场上,“喀秋莎”如同怒吼的巨兽,为我军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让敌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压力。这场战斗中,“喀秋莎”的出现,成为了扭转战局的重要力量。

1952年10月14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集合了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对上甘岭五圣山前的两个高地进行了猛烈攻击。美军每秒钟就要发射6发炮弹,一天内发射的炮弹数量达到30余万发,飞机投下的炸弹也有500多枚。

美军打算用大炮打掉志愿军的阵地,但他们未能如愿。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这个时候,15军的军长秦基伟接到了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电话。

请给我一些炮弹吧!

洪学智:“这是啥炮啊?”

秦基伟直截了当地说:“我需要喀秋莎!”

洪学智副司令员办事利索,很快把炮兵21师的209火箭炮团调给了15军,一同参与了上甘岭战役。209团接到命令后,马上带着他们团的24门“喀秋莎”火箭炮赶往上甘岭战场。

行军的路上,209团拉着24门喀秋莎缓缓前行。这时,他们遇到了一群步兵战友。看到车上的“大家伙”,大家忍不住惊讶地说道:

“哎呀,这是什么东西啊?”

有的探头看了看说:“是架桥的大钢架吧!”

一些人一听到或者看到这种炮,就会激动地喊道:“这是喀秋莎火箭炮啊!”

战士们高兴得不得了!大家齐声喊道:“喀秋莎!喀秋莎!......”

战士们多么渴望炮兵的到来啊,上甘岭的战斗中,大家都被美国人的飞机大炮打得够呛!炮兵们看到这样的情况,都决心要把这场仗打好,大家的信心和勇气更加充沛了。

下午四点半,15军的104门山炮和野炮齐声轰鸣,秦基伟这是把15军炮兵的所有力量都拿出来了。

“喀秋莎”为什么没有直接进攻呢?其实,这背后有个巧妙的安排。之前有过步兵和炮兵协同作战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保护“喀秋莎”,指挥官想出了一个策略。他们让104门火炮先打头阵,这就是所谓的“引蛇出洞”。等敌人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再突然发动猛攻,这样“喀秋莎”的威力就能发挥到最大。

猛烈的炮击过后,15军的炮火转向了敌方的后方。在掩体中躲避炮弹的美军士兵战战兢兢地走了出来,准备迎接15军步兵的进攻……然而,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猛烈的攻击!

这时,“喀秋莎”突然开火了。

突然间,天空中出现了无数的红色“流星”,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发出呼啸的声音,快速划过天际。这声音让人想起二战时期的“斯大林的管风琴”,而美军则给这种武器起了个绰号叫“金日成的大嗓门”。

只听连续的巨响,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染成了鲜红,比太阳还要耀眼。敌人的阵地突然变得异常寂静,战场静得可怕。然而,志愿军们并没有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第二轮攻击开始了!火箭弹如同火龙一般飞向美韩军队的阵地,形成一片火海。随后,209团迅速撤离,从进入阵地到完成任务并撤退,整个过程只用了13分钟。美韩军队的大部分防御工事都被摧毁了。

在炮兵的支持下,步兵兄弟们趁势冲向敌人,重新夺回了阵地!

“喀秋莎”在“最终决战”中登场

1953年5月,朝鲜半岛的停战谈判本来进展得很顺利,但南朝鲜军队的领导人李承晚却故意扣留了大批战俘,给和平谈判制造了障碍。为了推动停战谈判顺利进行,并确保停战后我们能够占据有利的阵地,志愿军总部决定对敌人发动一场反击战,这就是后来的金城反击战。

在“金城战役”期间,炮兵21师与六个步兵军紧密合作,向敌方进行了69轮集中火力攻击,帮助步兵成功占领阵地,共同消灭了超过9万名敌人。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他的书《抗美援朝战争回忆》里,写下了这样的描述:

在这次战斗中,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炮21师参与了战斗。(5月13日)晚上9点,炮21师准时发射炮弹,火光冲天,如同刮大风一般飞向敌人的阵地,整个天空都被染红了。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都被覆盖在弹雨之下,敌人的阵地迅速燃烧起来。随后,炮21师迅速转移,步兵则冲了上去。

在朝鲜,“喀秋莎”火箭炮的最后一次发射是由201团执行的。7月13日,这个团与第68军的步兵部队合作,对金城西南方向的敌人进行了攻击,目标是敌方的第五师、第八师和首都师。在这次战斗中,我们的炮兵和步兵又一次展示了他们出色的战术配合。

二营的阵地设在距离敌方前沿2000米的地方,主要目标是攻击敌方后方的炮兵基地。一营则在距离敌方5000米的位置布阵,主要任务是打击敌方的前沿防线。一旦我军突破了敌方的防线,我们的炮兵阵地也会随之移动,继续攻击敌方的纵深部队。

这样的打法,让敌人前后受敌,在攻击敌阵地前沿的同时,又对敌人的后方猛击,使敌人无法兼顾前后。有力地掩护了我军的进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