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看电影?国际盲人节无障碍观影让视障者尽享平等与温情

电影院里的气氛总是令人期待,但这次活动特别不同,观众的主角是一群用耳朵“看电影”的特殊群体——视障者。他们带着导盲犬,在志愿者帮助下整齐地在场内坐下,空气中带着一种独特的温情。银幕亮起的那一刻,除了电影的台词和配乐,还响起了一道饱含温度的人声,为他们描绘故事中的表情、动作和场景。这种奇妙的观影方式,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电影体验。这场温暖的无障碍电影《向光花盛开》的放映,正是在今年的国际盲人节举办的,对每一个参与的人来说,这是光影世界里的一次平等与包容的展现。

对于视障者来说,看电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既需要听觉充分捕捉信息,也需要他人的解说来填补视觉的空白。玉珍,一个从小失去视力的甘肃姑娘,是这场电影的观众之一。她热爱文化,喜欢看电影,也喜欢话剧。可在以往的观影经历中,她每次都像在玩“猜谜游戏”,电影对白之外的内容全凭自己脑补。这样的经历让她总是感觉到一种失落感——你尝试融入,却总差一层薄雾,永远看不清。这次,她却与电影的剧情完美对接,解说无障碍电影让她能吸收超过95%的信息,电影不再是难以破解的谜题,而是变成了干净、顺畅、充满生机的视觉旅程。

其实,电影对于视障者的意义远不只是观影本身,它还能承载他们的社交期待。27岁的胡华健就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例子。这个文艺青年将无障碍电影当作认识更多朋友的途径。在影荧放映之前,聊天的时间也是一种社交仪式。毕竟,对于许多视障者来说,走出家门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千百种怀念被聊天点燃,邻座的陌生人成了交心的新朋友。难以想象,一个普通的电影活动竟能为视障者打开封闭的生活象限。

这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人用专业和耐心铺就了这条光影之路。2012年首家无障碍电影院揭牌后,志愿者们一直忙碌于撰写解说词的各个细节。一部电影的解说词有时达到两万字,为了让每个字每句话都贴切自然而不抢对白,他们必须精准地把握插入时间。有志愿者回忆,动作片解说几乎让他喉咙沙哑,但得到观影者一声谢意,那种职业认可和观众真诚的互动,让他感到无比幸福。解说员的普通话要求严苛至一级乙等以上,这种对专业性的偏执热情,让视障者的观影体验变得近乎完美。

然而,想要实现真正的无障碍观影常态化,各方面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例如电影的片源问题,由于片方对保密机制的严格把控,解说团队仅能凭借多年建立的信任关系谈成合作。这种方法固然奏效,但显然难以满足技术性需求。而在一些,制作无障碍电影已经像电影片源发行一样平凡——制作团队会直接在影片制作流程中同步无障碍版本,带来一种责任共识。这样的法律规定在国内尚未落地,但这一理想的光影常态,或许正是市未来的工作方向之一。

从这些视障者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望,更是一种平等观影权利的深切诉求。对普通人来说,看电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对视障群体来说,这却是一场被赋予了勇气、社交和新生意义的文化体验。因为每一个银幕,每一个画幅,背后都承载着社会对于不同群体观影权利的关怀。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也应该多一点关注每个人的基础需求?视障者今天能看到电影,明天是否也能在更多领域实现平等的社会参与?光影世界里被点亮的不只是故事,更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胸怀与责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