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千吨订单直销海外,客户起初不信任,找船招标还失败了
你瞅瞅这新闻,标题起得那叫一个气贯长虹——“扬帆远航,自主出海”。底下配图是码头上整整齐齐的钢板,一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航母编队下水了。
结果定睛一看,1300吨。
说真的,我第一反应是揉了揉眼睛,确认单位是不是写错了,后面是不是少了个“万”字。1300吨钢材,对于新钢这种级别的钢铁巨头来说,是个什么概念?我估摸着,也就够他们某个大高炉打个一下午的喷嚏。
可他们就是为这事儿,发了一篇洋洋洒洒、图文并茂的“喜报”。
这就怪了。这事儿就像一个浑身肌肉的拳王,KO了一个刚学拳的小学生,然后激动地绕场挥手,甚至还流下了胜利的泪水。你不觉得这画面有点诡异,甚至带点黑色幽默吗?
但你别笑,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就在这“诡异”里头。
要我说,这篇新闻稿的价值,根本不在于那1300吨钢材,也不在于什么“新钢造”走出国门。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不经意间,把一个中国制造业巨头,从神坛上拽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笨拙、焦虑,甚至有点狼狈,但又在拼命挣扎着学走路的巨人形象。
这篇稿子,说白了,就是一个巨人的“学步车日记”。
关键在哪儿呢?在“全流程”和“自主”这两个词上。新闻里提了一嘴,说这跟以前不一样,以前都是“借由经销商销售”。翻译一下就是,以前都是中间商赚差价。新钢只管埋头傻干,把钢材生产出来,往国内码头一堆,完事儿。至于这批货卖给谁,怎么运过去,怎么跟终端客户打交道,对不起,不知道,也懒得知道。
这种模式爽不爽?太爽了。省心啊。就像你开个饭馆,只管炒菜,有个外卖平台帮你接单、配送、收款,你只要把菜炒好就行。但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客人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你也永远被平台抽着高额的佣金,甚至你的定价权都在别人手里。平台说今天搞活动,你就得打折,不然就没流量。
新钢以前,就是那个只管炒菜的大厨。东南亚的船厂,就是那个嗷嗷待哺的食客。中间隔着一层“经销商”,这层“经销商”就是那个外卖平台。
而这1300吨的订单,就是新钢第一次决定,把外卖平台给踹了,自己拎着盒饭,亲自去敲客户的门。
你猜怎么着?门一敲开,人家一脸狐疑地看着你:“你谁啊?以前送饭的小哥呢?你这菜,保熟吗?”
你看新闻里写的,人家海外船厂一开始根本不信你,扭扭捏捏,说要不先来300吨试试?这叫什么?这叫不信任。这背后隐藏的信息量可太大了。说明在人家眼里,“新钢”这个在国内响当当的名字,在海外市场,可能还不如一个合作多年的贸易商来得有分量。
这就是现实的骨感。你以为你是“国内第一方阵”,但在全球这个大赌场里,你可能连上牌桌的资格都需要别人点头。
然后就是那个叫周群燕的销售经理。稿子里一句“沟通邮件就有数十封之多”,写得轻描淡写。但我能想象出那一个月的场景。那不是指点江山、谈笑风生的商务谈判,那是孙子求爷爷。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你面对一个有时差、有语言障碍、有文化隔阂,还打心底里不信你的客户。你发的每一封邮件,都得字斟句酌,既不能卑微,又不能傲慢。你发的每一份“资质证明”,都像是在递投名状。对方可能隔了十几个小时才回你一句:“OK, noted.”(好的,收到了),然后就没下文了。换你你怎么办?你心里打不打鼓?是不是觉得这单要黄?
这几十封邮件的背后,是无数个深夜里的辗转反侧,是面对电脑屏幕的抓耳挠腮,是跟领导汇报时的小心翼翼。这才是“自主出海”的第一个巴掌,火辣辣地打在脸上,告诉你:想自己走路,先得学会挨打。
好不容易,靠着磨破嘴皮子的毅力,客户总算信了,订单从300吨加到了1300吨。这下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吧?
不,真正的“内伤”还在后头。
新闻里还有个细节,写得特别“企业文化”,叫“营销中心的‘步步紧逼’”。这词用得,绝了。什么叫“步步紧逼”?说白了就是销售部门拿着鸡毛当令箭,天天去催生产部门。
我可以脑补出那画面。营销中心的人跑到厚板事业部,唾沫横飞:“这可是咱们第一个直客!还是海外的!必须提前!必须保质保量!”生产线上的老师傅估计白眼都翻到天上去了:“催催催,就知道催!你当这是烤红薯呢?说熟就熟?我这儿还排着一堆国内大单呢!”
这种内部的拉扯和摩擦,才是大企业转型时最真实的阵痛。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KPI,有自己的难处。销售要业绩,生产要稳定,物流要成本。当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订单插进来时,整个系统都会发出“咯吱咯吱”的抗议声。能把这事儿办成,说明高层下了死命令,也说明这家企业还有一股子“气”,一股子想挣脱舒适区的蛮劲。
这比什么“高端化、国际化”的口号,要真实一百倍。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精彩的还在后头。货造出来了,提前了一个月,牛逼吧?结果,运不出去。
“第一次招标以流标告终”。
这句话简直是神来之বাড়ি。它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你,生产出来只是第一步,能送到客户手里,才是真正的胜利。客户的港口太偏,没船愿意去。这就像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到了女神,约她吃饭,结果发现她家住在喜马拉雅山顶,而且方圆百里没有一家餐厅。
绝望不绝望?
这就是踹开“中间商”的代价。以前这些破事儿都是中间商搞定的,他们有自己成熟的物流网络,有常年合作的船公司,甚至知道哪条航线上的船长喜欢喝什么牌子的酒。你现在自己干,两眼一抹黑,抓瞎了。
最后怎么解决的?“联系了数十家海船公司,综合分析海船走向和客户需求”。这话听着专业,其实就是笨办法。一家一家打电话,一家一家发邮件,求爷爷告奶奶,最后总算找到了一个顺路的,愿意捎你一程。
看到这儿,你还觉得那1300吨的订单小吗?
不,它一点都不小。这1300吨钢材,承载的不是重量,而是经验值。是新钢这家公司,用真金白银和无数员工的加班、焦虑、争吵,给自己交的一笔昂贵的“学费”。
通过这笔订单,他们学到了什么?
他们学到了,你的品牌在国内再牛,在海外也得从零开始建立信任。
他们学到了,跟海外客户沟通,靠的不是吹牛,而是几十封邮件堆出来的耐心和专业。
他们学到了,搞定一个海外订单,需要整个公司内部打破部门墙,协同作战,哪怕过程是“步步紧逼”式的鸡飞狗跳。
他们更学到了,国际贸易的“最后一公里”,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艰险。
所以,这篇新闻稿庆祝的,根本不是赚了多少钱。它庆祝的是,这个庞大的巨人,终于颤颤巍巍地、磕磕绊绊地,在没有搀扶的情况下,自己走出了第一步。虽然姿势难看,满头大汗,甚至中间还摔了一跤(招标失败),但他终究是站起来了,并且走到了目的地。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缩影。我们曾经习惯了做全球产业链里的“螺丝钉”,只管生产,不问市场。但现在,风向变了。当那些曾经的“中间商”自己开始建厂,当全球贸易的壁垒越来越高,我们再也不能安逸地待在舒适区里,等着别人喂饭吃了。
我们必须自己学会找吃的,自己学会看地图,自己学会跟丛林里的其他野兽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是会闹出“为1300吨订单开庆功会”这种在外人看来有点可笑的“新闻”的。
但正是这些看似可笑的、笨拙的第一步,才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GDP数字,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构成的。是那个发了几十封邮件的销售经理,是那个被“步步紧逼”的产线负责人,是那个为了找船打了几十个电话的物流专员。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新闻,别急着嘲笑它的“小题大做”。不妨多想一层,这小小的订单背后,可能藏着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多么巨大的野心和多么辛酸的努力。
我就说到这儿。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最新资讯
- 2025-11-23美津浓抓绒冲锋衣外套,男女同款三合一设计,轻松应对多变天气!
- 2025-11-232025叶黄素买哪款好?推荐3款高性价比的产品!
- 2025-11-23中老年穿搭避坑指南:学会这些叠穿方法,普通衣服也能穿出新气质
- 2025-11-23月度回忆礼册开启3天,这3款皮肤成为香饽饽,刷到就快领
- 2025-11-22天龙怀旧服惊现神壕,全身开天门装备,6级号都这么卷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