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阿蒙”竟是王近山?
2005年,电视剧《亮剑》一经播出,便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众多观众。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以其英勇善战的风格深受喜爱,王近山将军便是这位传奇英雄的原型之一,他亦是我国军队的开国中将。
1915年秋,王近山在河北徐家湾的贫瘠之地降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生计维艰的农民家庭。他幼时并非以“王近山”之名示人,初名“王文善”。
自幼丧母的王文善,在稚嫩的年纪便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早早地投身于劳动。在他仅有8岁那年,便开始为他人牧牛。
随着年龄渐长,体力亦随之增强,王文善便踏入地主宅邸,开始了漫长的长工生涯。
两年光景过后,不甘于平庸的王文善,目睹了红军招募兵员的公告,受到感召的他,在年仅十五岁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并将自己的名字更改为“王近山”。
鉴于王文善这一名字颇具书卷气,他心想在军旅生涯中,理当拥有一个更具气势的名字。于是,他自命为“王近山”,期许自己能如山岳般雄伟壮丽。
非但如此,王近山还赢得了“王疯子”这一别称,该称号自他首战亮相便随之而来。
王近山的初战便是与国民党军队的交锋。在那场激烈的战场上,他遭遇了一位体格强健的国军士兵。尽管年仅十五岁,身高与力量均不及对方,王近山却毫无惧色,心中坚定如磐。
弹药耗尽,王近山便挺身而出,刀光剑影之下,仍旧不足以决胜负,他便牙关紧咬,以脚代步,近身肉搏,不顾生死,与敌拼搏,各式战法尽出,决不轻易认输。
最终,王近山将敌人一同推下了山崖,敌人在此瞬间命丧黄泉。尽管王近山侥幸逃脱了死神的魔爪,但他的腹部却遭受了石块的猛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伤口,鲜血汩汩流淌不止。
正是凭借王近山这种不顾生死的战斗风格,他赢得了“王疯子”的称号。
这位视生命如草芥的狂士,竟在一场又一场的激战中屡屡幸存,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晋升为连长,再升至营长,直至团长,最终加入了徐向前的麾下。徐向前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以勇猛善战而著称。
在红四方面军中,王近山如鱼得水,而徐向前得此上将,更是如虎添翼。
1933年,国民党对我军展开了持续的围追堵截,同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亦遭遇了四川军阀刘湘的猛烈围攻。在此关键时刻,红军28团团长王近山挺身而出,率领部下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带领28团的勇士们成功突破重围。
尽管28团的勇士们在冲锋的征途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团长王近山却毫不犹豫地身先士卒,挥舞战刀与马匹,勇猛地站在战士们的最前列。他更是巧妙指挥,将敌人围追堵截,最终成功击溃了敌方一个旅的战斗力量。
1935年四月,红四方面军与川军再起战端。战事如火如荼之际,一支队伍突袭而出,猛攻红四方面军的防御阵地。
徐向前即刻下令,令预备役28团加入战局,对这股突袭而来的敌军发起猛烈追击。
王近山挺身而出,挥舞着战旗,紧握刀枪,奋勇冲向敌阵。
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王近山不幸胸部中弹,瞬间从坐骑上坠落,随即陷入昏迷。
“王近山!王近山!”徐向前目睹爱将身陷困境,立刻高声呼唤着他的名字。
在呼喊声中,王近山从沉睡中苏醒,手中的战旗早已滑落至地面。他顾不得自身伤痛,艰难地从地面上爬起,再次握紧战旗,指挥战斗,随即勇猛地冲向战场。
王近山,这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勇士,终究还是被子弹击中头部,陷入了深深的昏迷。幸而,他的生命得以保全。
王近山在战场上的每一次交锋,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王疯子”的英勇形象,其作战之勇猛令人钦佩。上级徐向前亦对他赞誉有加,称其“骁勇善战,作战勇敢顽强,敢于冲锋陷阵”。
此外,刘伯承对王近山的贡献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孤身投入战斗,足以令万人敬畏。”
事实上,王近山并非只是那个只知道一味猛攻、缺乏变通之人的形象,他还有一个别称,被称作“吴下阿蒙”。
此称号与刘伯承相关。
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得以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刘伯承担纲师长之职,徐向前则担任副师长。
身为徐向前的得力干将,王近山得以结识刘伯承,因而获得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
刘伯承曾言:“身为一位将领,固然冲锋陷阵不可或缺,然而,更需精通指挥调度、发号施令之道。卓越的指挥艺术与巧妙的军事部署,亦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一位优秀的将领,理应兼备吕布的勇猛与孔明的智慧。”
王近山深受触动,深刻领悟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并明确了自我提升与学习进步的明确路径。
自此,王近山投身于军事资料的研读之中,刻苦钻研军事指挥的精髓。每当遇到疑惑之处,他更是不避耻笑,虚心向他人求教。他立志要成为吕蒙那样的英才,自始至终,勤奋学习,终成一代军事名将。
王近山以“吴下阿蒙”的新名号声名鹊起,不负众望,在汲取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后,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战,自身的军事指挥与战略规划能力亦随之显著增强。
在每一次军事指挥会议上,王近山总能发表独到见解,彰显其显著进步。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王近山英勇无畏,贡献卓著,参与了响堂铺战役、神头岭战役等众多激战。
1937年十月,王近山率领五连连队于敌军行进途中进行伏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击溃日军,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
接着,王近山胆识过人,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弱点,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下伏击,成功消减了日军的行进部队。
在这场激战中,王近山将军展现了他对军事策略的精湛运用,不仅赢得了“王疯子”的称号,更证明了他非同小可,堪称“吴下阿蒙”,实乃一位兼具智谋与勇气的杰出指挥官。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落幕,王近山将军随即投身于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接连参与了上党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激战。
在投身解放战争某次激战之际,王近山同志肩负使命,需乘车前往指定战场。
彼时正值绵绵细雨,路面湿滑异常,驾驶车辆需格外谨慎。然而,王近山向来性情急躁,难以忍受缓慢的行进,遂下令司机加速行驶。
司机无力违抗指令,遂在雨势滂沱、路面湿滑的环境中加速前行。不料,车辆因速度过快,在转弯时不幸发生侧滑,翻滚在地,将王近山和司机一同压于车身之下。
一得悉此讯,组织立即派遣人员赶赴现场实施营救。王近山在获救之际,身受重伤,血迹斑斑,随即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检查与救治。
幸而,王近山仅腿部遭受骨折,其他部位幸免于难。然而,正是这一起车祸,在他心中留下了对乘坐车辆的深刻阴影。
于是,王近山吩咐下属,帮他寻觅一位可靠的驾驶员。
在肖永银的引荐下,朱铁民这位司机步入王近山的视野,“年仅二十岁便掌握了驾驶技艺,经验尤为丰富,且曾肩负运送武器弹药的重任至前线,实乃一位值得信赖的优秀同志。”
在充分了解朱铁民的过往经历后,王近山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随即示意这位司机紧随其后,加入了自己的行列。
即便在建国之后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王近山依旧让司机紧随其后。
“来吧,我们即刻便前往现场,对战场地形进行一番细致的勘查。”王近山下达了命令。
“长官,目前正值白昼,敌方极易察觉。”朱铁民诚恳地回应。
白天看清地形,走吧。
王近山话音刚落,便携朱铁民一同踏上了白昼的战场。在那片战场上,一旦敌人察觉异动,便会迅速调动大炮,展开猛烈的轰炸。
在这极其险恶的境地中,王近山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地形侦查,身旁仅携司机朱铁民,此情此景,无不彰显出他对朱铁民的无尽信赖。
王近山与朱铁民并肩在战场上持续勘查了三整天,期间,他们时刻面临被敌方察觉的危机。
一旦被发现,朱铁民便会迅速将王近山安置于一处隐蔽之所,而他本人则驾驶车辆故意吸引敌机的注意。那时,他的车辆上总是预先绑缚了大量的树枝,以此扩大目标范围。每当敌机锁定目标,朱铁民便驾驶这辆目标显著的车辆,无畏地迅猛前进。
朱铁民以其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精神风貌,赢得了王近山的深信与高度评价。
每逢险境当前,朱铁民总能施展出令人出乎意料的行动,屡次协助王近山摆脱困境。幸而他驾驭车辆的技术同样卓越,得以在无数危机中成功脱身。
每至朱铁民孤身从险境归来,王近山便会眼含热泪,紧握着他的手,关切地询问:“你身上可有什么损伤?”
“我一切安好,并无大碍,请放宽心。”朱铁民总是如此回应。
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无数生死考验,王近山与朱铁民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上下级关系。“你既是我的兄弟,又是我的臂膀,我确实觉得无法没有你。”
两人虽非血缘兄弟,却情同手足,无论是在沙场交锋之际,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相处都宛如亲兄弟般融洽。
王近山,身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名关键将领,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他深知自己的司机酷爱抽烟,却因分配规则所限,无法享用这一雅好。
因此,王近山总习惯与朱铁民共享他的烟草。同样,无论是苹果、食物、日常用品还是衣物,王近山总是慷慨地分给朱铁民,“你是我的兄弟,我的份即是你的份。”
朱铁民在为王近山驾车之余,亦时刻关心着他的日常生活。
王近山,被誉为战场上的“王疯子”,每逢战事将至,他便心无旁骛,对茶饭皆不感兴趣,全神贯注于战斗策略的精心筹划之中。
朱铁民每逢目睹王近山忽视自身健康的情形,心中便涌起一股怜惜,“首长,还请您多多留意身体,不妨适量进补,补充一下营养。”
“没心情吃饭。”
朱铁民只得先将饭菜端了下去。不久,他又将饭菜重新加热,再次劝说王近山进餐:“首长,您还是应当多少进食一些,毕竟没有充足的体力,又怎能有力气指挥战斗呢?”
在朱铁民的屡次劝慰之下,王近山终于按捺不住,坐下来用餐,饱餐了一顿。
不仅是这些日常琐事,即便是战火纷飞之际,“王疯子”亦难逃朱铁民的管束。
军中众人都知晓王近山作战时那不要命的勇气,然而他亦是一员难得的智勇兼备的指挥官,其生命之重不言而喻。上级遂下令:“严禁王近山亲赴最前沿,务必由身边的人严加看护。”
“请各位长官安心,我必将竭尽全力,确保首长的安全。”朱铁民语气坚定地作出了庄重的承诺。
因此,朱铁民始终坚守在王近山的指挥所门前,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以防王近山擅自踏上前线。
朱铁民竟至亲自搬来一只箱子,将其置于门口,以此作为坚固的防线,自己则躺卧其上,严密守护,以防王近山有偷溜上前线的企图。
“无论你何时遇到难题,随时可来找我,我定当竭尽全力相助。”
得知朱铁民至今膝下无子,王近山竟毅然决然地将自己仅有两岁的小女儿,托付给了他抚养。
朱铁民心中感动万分,便将这位女孩视若己出,悉心呵护,如同亲生骨肉。从此,她便拥有了两位父母的爱,在双重的呵护与关怀中茁壮成长。
朱铁民与王近山,在国内亦常形影不离,后来更是同住一地。朱铁民一家居于前院,而王近山一家则后院安家,两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然而,王近山因故于1964年遭受贬谪,转赴异地任职,自是与朱铁民分道扬镳。此后,两人久别重逢,相见难。
1978年4月,王近山病情加重,入院治疗。在此期间,他们共同的女儿特地前来看望他。王近山紧紧握着女儿的手,与之长谈,还关心地询问了朱铁民的情况,并深情地说:“我希望能再见你父亲一面。”
朱铁民闻讯速来探望王近山。
“请再载我一程。”王近山目光落在身边的这位老战友身上,那是他生命中对他发出的最后一次指令。
“好!”朱铁民眼中含着热泪,声音却坚定而有力,回应道:“好!”
朱铁民驾车载着王近山穿行于医院周边,周遭景象仿佛隔了一个世纪。
1978年5月10日,继朱铁民探望不久,一代名将王近山不幸离世,其传奇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然而,在朱铁民的心中,王近山始终是他敬仰的首长,而他将带着对这位首长的深切记忆,继续坚定地前行。
最新资讯
- 2025-11-23俄乌冲突中的新型武器:战场上的技术变革与未来趋势
- 2025-11-23乌军前线受挫万兵被围,泽连斯基催美促中:中方左右战局
- 2025-11-23德国北海1.6GW海上风电集群获批!Vattenfall携44台15MW风机拓建Nordlicht 2场址
- 2025-11-23“吴下阿蒙”竟是王近山?
- 2025-11-23回顾∶毛主席让罗舜初到湖南任职,周总理却说:你当海军参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