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将办盛会,李在明收到中方请柬,韩国态度仍未明朗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这两年,国际局势真是一点都不消停。尤其是亚太这块,像是被夹在两块巨石之间,一边往东拉,一边往西拽。就在2025年6月底,中方送出了一封很有分量的邀请函,目标直指韩国总统李在明。9月,北京要办一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邀请他来。
这话说得不多,但分量不轻。李在明收没收到?收到了。要不要来?他还在犹豫。
2025年6月30日,韩国总统办公室公开承认,中方确实通过外交渠道发来了邀请,请李在明出席今年9月的阅兵活动。这事儿,其实前几天韩国媒体就已经在放风了,《韩民族日报》《朝鲜日报》都用了“邀请函已送达”这种比较确定的说法。反正不是八卦,是实打实的外交动作。
而且你要知道,这封邀请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就在几天前,6月27日,中韩两国的外交官在首尔开了个不小的会,级别是司局级,聊的是10月底韩国要举办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换句话说,中韩这波互动是有前后呼应的:你来我这,我就考虑去你那。挺有默契的,但也挺微妙。
我们这边的外交部回应也很有意思。还是在6月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面对记者问“是不是邀请了李在明”,发言人没说“没有信息”,也没说“暂不回应”,而是说“中方正与各方保持沟通”。这话听起来平平无奇,但要是你对比一下当天对待“特朗普访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你就知道,这沟通两个字背后,藏着不少东西。
说白了,就是我们已经把球踢出去了。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主动权,现在在韩国那边。
再说说李在明。这个人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派。他上台时就打着“经济优先、民生优先”的旗号,说话接地气,风格也算直接。但你要说他会在外交上做激进动作?不太可能。他的执政基础说实话还不算稳,党内斗争也没停过。对他来说,每一个外交动作背后,都可能是一次“自找麻烦”。
这次阅兵邀请,真的不是一个“能不能来”的问题,而是“敢不敢来”。因为这事儿一旦决定了,牵动的不只是中韩关系,还有美韩关系,还有韩国国内的舆论场,甚至还有未来的APEC成败。
美国的影响力不用多说。从2025年3月开始,美国就频繁在亚太搞事,特别是5月底在韩国部署的新型反导系统,直接把本来就敏感的半岛局势又往紧绷线上拉了一把。你说李在明要是这时候去了北京,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美方会怎么看?他能承受来自华盛顿的“眼神攻击”吗?
当然了,韩国自己也不是铁板一块。外交部内部据说早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中韩合作空间还在,尤其是经贸那块,不能因为政治气候变冷就不往前走;另一派则担心,来一次阅兵,搞不好让美国对首尔的“战略可靠性”产生怀疑。这不是小事,是大事。
媒体也分成了两拨。《京乡新闻》倾向于“抓住机会”,认为这事儿如果处理得好,能为10月的APEC积累点外交信任;但《朝鲜日报》就直言反对,说这会让美韩信任体系“受损”。
这时候我真觉得李在明挺难的。他要是来,保不齐背后就有人问他是不是“向中国靠拢”;他要是不来,那中韩关系这口气就又咽下去了,想往前走也难了。
其实说到这儿,咱们也不能忽略一个历史镜像——2015年。当年韩国总统亲自出席了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全程高规格接待,中韩关系一度进入“蜜月期”。那时候美方也有不爽,但最后也没真翻脸。历史给过参考,也留下了空间。
而这次,中方的做法也很有分寸。没有高调宣传,也没有催促表态,更没有“你不来就拉倒”的架势。反倒是给了足够的缓冲期。从6月中旬邀请发出,到6月底韩方公开回应,再到7月初的舆论试水,这节奏很稳,很有耐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6月30日也发了一篇文章,说中韩之间“有分歧,但合作基础依然牢固”。这话听上去不热不冷,刚刚好。你愿意来,我们欢迎;你不来,我们也不翻脸。这种处理方式,说实话是挺成熟的。
那李在明到底来不来?以他的风格,我猜他会拖一拖,看看美国那边的反应,再看看国内舆论怎么动。观察者网在6月29日分析得也挺中肯:这事啊,不只是一次外交活动,更像是一次“外交态度测试”。你怎么选,别人就怎么判断你。
而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中方邀请已出,韩方收到也确认了,外交节奏走完第一波。接下来,要么就等李在明给个正面回应,要么就继续模糊拖延。但说真的,这种事拖得越久,成本就越高。因为阅兵时间就定在9月,APEC是10月,窗口期只有两个多月。现在不做决定,过了点儿就晚了。
有个有意思的角度是,不管李在明最后来不来,这事儿都已经在中韩之间留下了一个“外交坐标”。你来,中韩关系有机会再往前走一步;你不来,那就继续平淡,甚至可能错过一个修复窗口。
我个人觉得,这场外交棋局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中方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而且走得不急不躁。现在,是韩国要不要跟上的问题。
而这一步,其实不仅仅是李在明个人的选择,更是韩国在亚太格局里,要不要展现一点外交自主的试探。你可以不选边,但你不能永远不动。
9月的北京,不只是一个纪念日,不只是一次阅兵。它是一场外交测试,一个态度坐标,一次区域信号。而那封已经送达李在明案头的请柬,写满了可能性。
就看韩国,敢不敢接这个局。
最新资讯
- 2025-07-152025鼓岭中美青年友谊林落日星空音乐会举行
- 2025-07-15电影《罗小黑战记2》制作特辑重磅释出!匠心升级打造二维动画新标杆
- 2025-07-15第六届鼓浪屿音乐季启幕 持续10天带来近百场演出活动
- 2025-07-14二战 美国 自由轮和LSM登陆舰
- 2025-07-14不愧是军中清华!国防科大开学大礼包,羡慕万千学子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