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为何需关注地方政府?

【引言】

近年来,“内卷”一词火遍中国,从职场到教育,从网红经济到制造行业,处处弥漫着竞争的硝烟。然而,您是否想过,“内卷”不仅发生在个人生活,也正在以巨大的声势席卷中国的地方政府?根据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大跌高达39.7%,地方经济增长跟着遭遇重创。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纷纷押宝制造业,试图跑赢“最后一公里经济赛道”。但问题来了,这种表面上的“正确选择”,究竟是在救经济还是在制造新问题?

【第一高潮】

让我们先聊聊核心问题: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内卷”?其实,这一切可以用一种大家熟悉的场景类比——超市里的“打折大战”。本来商品需求就那么多,但每家超市都疯狂促销、打折甚至赔本甩卖,结果搞得大家都赚不到钱。地方政府的“内卷”比这更复杂些,因为它不仅仅是经济“打折促销”,还涉及政策补贴、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的竞争。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从生物医药到新材料,几乎每个省份的“十四五”规划中,都把目光瞄准了同一片“蓝海”。

然而,这背后又隐匿着一个“貌似正确逻辑”的核心矛盾:每个地方政府独自优化产业布局,单独看也许是好事,可一旦大家都这么干,结果就可能是“供大于求”,甚至是恶性竞争。“这不是竞争的良性循环,而是现实版经济‘螺旋下降’”,一位经济学者说道。

【发展过程】

深究地方政府“内卷”背后的逻辑,我们发现,这是一场多种压力共同叠加下的“被迫选择”。首先,房地产业持续“低迷”让地方政府的传统财政依赖土崩瓦解。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地产投资分别暴跌近40%和27%。土地财政和相关税收收入锐减,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转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因为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加,各地在产业规划和招商层面,开始争相抢占补贴和扶持资金。例如,新能源电价附加的中央补贴就成为地方竞相追逐的蛋糕:2022至2023年期间,该财政支出的超支金额高达3579亿元,让地方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接着,制造业税负较高又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对其倾斜力度——因为增值税实行“生产地课税”,简单来说,哪里生产得多,哪里就拿的税收多。于是,制造业一跃成为各地政府的心头好,“彼此抢饭碗”的戏码不可避免。这就像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球员都想着自己射门,最终谁也踢不进球。

【第一低潮】

当我们把上述这些点串起来看,得到的并不是“百花齐放”的景象,反而是一场典型的“合成谬误”。每个地方政府单独的选择或许看起来合理,但全国范围内累加的结果却是另一个故事。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里,吉林等老牌汽车制造省份让出了头把交椅,而广东、安徽、重庆等新兴新能源汽车基地迅速崛起。这看似是“鲶鱼效应”在发挥作用,但问题是,产能的迅速扩张导致了行业集中度的下降。具体来说,2024年,前十大汽车集团的市场占有率从之前的90.4%下降至84.9%,利润被均分,恶性价格战进一步拖累行业发展。

此外,产业重复建设也是一大重灾区。以电气机械制造业为例,全国的投资增速过去几年里年均高达21.1%,但局部区域的投资增速甚至达到了全国平均增速的两三倍,导致供求失衡、价格下滑。在新能源行业,尽管地方政府争相布局,实际结果却是利润被不断稀释,让原本的“蓝海”逐渐变成了“血海”。

【第二高潮】

不过,事情的发展还有更多未解之谜。当地方政府“内卷”的问题已经被提出时,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央政府怎么可能会对此一无所知?答案是,中央早已监测到这个问题,并试图通过政策干预来加以纠正,但这场纠正的战役并不轻松。

例如,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一表态可以看作是一次“监管升级”。但数据显示,2025年仍有24个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新能源列为当年发展的重点行业——这意味着地方之间的竞争并未冷却,甚至可以说热情不减。

更令人意外的是,房地产市场虽然疲软,但新能源制造业似乎也并未完全解压。因为,开发新能源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地方财政预算,而长期效益未见明显显现。在新能源行业,赚不到钱的并不只是企业,还有大力扶持企业的政府。

【第二低潮】

就在大家以为地方“内卷”大戏会因为政策调控逐渐降温时,意料之外的“第二波高潮”悄然而至。此时,又一场新的难题浮出水面——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电价补贴的效益难题。如果说第一个低潮主要体现在“抢产业而致过剩”,那么第二轮问题在于“长时间的低效补贴是否值得”。换句话说,就是有关中央和地方“谁该承担最终失误成本”的博弈。

中央要求“稳住新能源行业”的初衷没错,但从地方执行逻辑来看,大力扶持本省企业已成为主旋律,而企业产品因竞争激化又无法完全盈利,这不仅拖累了效率,更多的是浪费了资源。地方政府陷入困境:如何在扶持与盈利之间艰难平衡?

【写在最后】

坦白讲,地方“内卷”本质上是一场多方利益之间的复杂权衡。地方政府不是没有清醒的头脑,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与财政赤字,它们在“短期解压”与“长期发展”之间摇摆不定。借用一句话,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独辟蹊径,却忘记了这一条“新路”其实已经车满为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地方想大展宏图发展制造业无可厚非,但眼下这个“内卷游戏”,显然需要“打破规则”的新方式。

【小编想问】

所以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非得争先恐后地投身新能源或者制造业这条“看起来正确的路”?面对地方政府“内卷”,你更支持“彻底放开竞争”还是“中央尽快出台更严格的调控”?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吧!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