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矛盾长期积累、经济危机激化、法西斯政权扩张野心及国际联盟绥靖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导火索为德国入侵波兰。

一、一战遗留的国际秩序缺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根本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如德国因《凡尔赛条约》承受严惩)、战胜国之间(如意大利未获预期领土、日本受《华盛顿条约》限制)的对立。德、意、日等国因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成为战争的潜在动因。

二、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激化

经济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导致各国社会矛盾尖锐。德、意、日为摆脱危机,选择通过对外侵略转移国内矛盾,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局部侵略(如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德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等),为全面战争埋下伏笔。

三、法西斯政权的扩张野心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后,推行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意大利墨索里尼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日本军国主义策划“大东亚共荣圈”,这些侵略意图直接推动了战争爆发。

四、国际联盟的无能与绥靖政策

作为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受英法操纵,缺乏对侵略行为的有效制裁能力;英法等国为避免冲突,对法西斯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如默许德国重整军备、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进一步纵容了战争风险。

五、直接导火索: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9月3日英国、法国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