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集训名单引爆争议:徐杰未来无缘国家队?

当11月12日,那份烫手的中国男篮19人集训名单公之于众时,整个球迷圈几乎是瞬间炸开了锅。

周琦、赵睿、胡明轩这些国家队的老面孔,入选是毫无悬念的常规操作,但真正引爆舆论的,是那些我们本以为板上钉钉的名字,却诡异地消失了。

这份名单,与其说是为世预赛挑选精兵强将,不如说更像是一份来自新帅郭士强指导的“建队宣言”。

这份宣言的核心思想,被赤裸裸地写在了每一个入选和落选者的名字上,只有一个死理:防守。

在郭指导的篮球哲学里,球员踏上国家队的赛场,首要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任务,就是完成防守。

进攻?

那是次要的。

天赋?

似乎更不值一提。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份让人五味杂陈,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名单。

最让人意难平的,莫过于徐杰。

就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赛场,这个身高只有1米78的小个子,几乎是用一己之力扛着广东队前进。

六场比赛,场场硬仗,他没有一场拉胯。

无论是得分还是正负值,他都稳稳地排在球队前列。

尤其是在那场万众瞩目的决赛中,面对辽宁队的铜墙铁壁,徐杰全场三分球10投6中,狂砍18分并送出9次助攻,数据全场最高。

那一刻,他不像是一个后卫,更像是一个在绝境中挥舞着利剑的刺客,精准、冷静、致命。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最高强度舞台上证明过自己“大心脏”的球员,却被国家队的大门无情地关上了。

原因?

无非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防守硬度不足”。

是的,身高是他的硬伤,但这块短板,真的就足以抹杀掉他所有在进攻端、在组织端那肉眼可见的天赋和贡献吗?

如果郭士强的建队思路是如此决绝,那么我们或许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只要“防守至上”的理念不变,徐杰的国家队生涯,可能真的就此画上了句号。

这对于无数喜爱他灵动球风的球迷来说,何其憋屈!

与徐杰一同成为遗珠的,还有孙铭徽和李弘权。

孙铭徽,这个名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国家队名单里了。

球迷们为他鸣不平,因为他的优点太突出了:顶级的传球视野,撕咬式的防守压迫力。

但教练组的顾虑,似乎也同样突出:他的“上头”属性。

原文提到了全运会半决赛的例子,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四川队,坐拥内线巨大优势,孙铭徽却在开场就陷入了个人单打的怪圈,首节7次出手仅命中1球,全场20投6中,亲手葬送了比赛。

这种“神经刀”属性,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爆炸,是炸伤对手,还是炸毁自己。

或许在任何一个强调纪律和稳妥的主教练看来,这种不可控的风险,都是不可接受的。

只是,为了绝对的“稳”,就真的要放弃他那国内顶尖的组织和防守能力吗?

这笔交易,划算吗?

而李弘权的落选,则更像是一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

无论是在联赛还是全运会,李弘权那手精准的三分球,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即插即用、能立刻提供外线火力的空间点。

然而,他连集训队的边都没摸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在上海队的队友刘礼嘉,却赫然在列。

这就引出了名单上另一大争议点:那些“凭什么”入选的球员。

刘礼嘉,在上海队都打不上首发,联赛和全运会的表现堪称“隐形人”,存在感极低。

他凭什么能挤掉自己的队友李弘权?

就因为那所谓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有一定的三分能力”?

一个在俱乐部都无法证明自己的球员,如何能在更高水平的国家队立足?

还有江苏队的蒋浩然。

说实话,要不是这份名单,恐怕没有多少球迷认识他。

身高2.05米,有一定的篮下技术和超过38%的三分命中率,这些纸面数据看起来还不错。

但联赛的表现,真的足以让他一步登天,直接空降国家集训队吗?

我们只能说,郭指导或许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但这种“盲选”,无疑是在拿国家队的宝贵名额进行一场未知的赌博。

再看焦泊乔,全运会表现糟糕,在广东队也只是第四中锋的选择。

内线防守脚步跟不上,进攻端又缺乏稳定的得分手段。

很多球迷都在问,选他,为什么不选经验和即战力都更强的沈梓捷或者王少杰?

至于李祥波,入选的理由更纯粹——内线防守。

可他的短板也同样纯粹得可怕:进攻能力几乎为零,连最基本的中距离投篮都不会。

这样的球员,或许未来可期,但现阶段,他的定位难道不应该是更适合在国青队或者二队慢慢打磨吗?

甚至连伤愈归来的张镇麟,这次入选也并非全无杂音。

自从上赛季受伤以来,他的状态一直起起伏伏,并没有回到巅峰。

尤其是他的投射,给人一种“出道即巅峰,然后一路下滑”的感觉。

虽然他的防守和运动能力依旧是国内顶级,但这种状态的不确定性,也为他的国家队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我们将这些入选和落选的球员名单放在一起对比时,郭士强指导的建队思路就变得无比清晰,也无比令人担忧。

他似乎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贯彻自己的“防守纪律”。

为了所谓的防守体系,他可以牺牲掉徐杰的灵气和组织,可以无视李弘权的外线火力,可以放弃孙铭徽的突破分球。

他选择的,是一群身体素质出色、愿意干脏活累活,但技术和天赋却相对平庸的“工兵型”球员。

我们理解教练对于防守的执着,毕竟在国际赛场上,没有防守寸步难行。

但篮球终究是一个需要把球放进篮筐的运动。

当我们的阵容里充斥着一群防守悍将,却缺少能够一锤定音的得分手和能够梳理进攻的大脑时,我们的防守再好,又能赢下比赛吗?

这份名单,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男篮在后易建联时代深深的焦虑和迷茫。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球员?

是像徐杰这样有明显短板但天赋异禀的奇兵,还是像刘礼嘉这样各方面平庸但“听话”的体系球员?

这不仅是郭士强指导一个人的选择,更关乎中国篮球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现在,他给出的答案,至少在球迷看来,是难以信服的。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