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诚东北接替杜聿明,推“新政”排异己,反被林彪打得一败涂地

1947年的夏天,东北的战局对国民党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一口气就吃掉了国军八万多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存在。这下子,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坐不住了,他觉得杜聿明在东北搞得一塌糊涂,必须得换人。

他把宝押在了自己的心腹重臣,人称“小委员长”的陈诚身上,打算让他一人身兼东北行辕主任和保安司令长官,把熊式辉和杜聿明两个人的活全揽了。可怜的杜聿明,还在病榻上就被一纸命令调离,他被担架抬到沈阳机场的那天,前来送行的部下们哭成一片。这哭声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绝望和委屈。他们都清楚,蒋军内部的规矩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杜聿明一走,他们这些旧部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小委员长的东北“新政”

陈诚为什么非要来东北趟这趟浑水?他在南京当参谋总长,位高权重,本没必要冒这个险。问题是,当时国民党军在全国战场上节节败退,他这个总长自然成了众矢之的,政敌们每天都在攻击他。陈诚急于找个地方证明自己,他天真地认为东北的国军精锐云集,自己去了一定能打个翻身仗,挽回声誉。

抱着“我上我也行”的心态,陈诚风风火火地来到了东北。但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向的却不是林彪,而是自己人。他认为东北的症结不在军事,而在政治腐败。于是,一场以反腐为名,实则党同伐异的政治风暴开始了。杜聿明的部下被大批打压,他自己的亲信则纷纷上位。

黄埔一期的名将郑洞国,战功赫赫,被杜聿明请来当副手,结果被陈诚靠边站。远征军名将孙立人,因为不是黄埔系,也被一张机票送走。最让人扼腕的,是悍将陈明仁。此人脾气倔,早在1941年就敢当着众人的面,因为军服质量问题顶撞蒋介石,甚至把肩章扯下来摔在桌上。

就是这么个硬骨头,在四平保卫战中死死挡住了林彪的猛攻,为国军挽回了巨大的颜面。蒋介石的嘉奖令刚到,陈诚的免职令就跟着来了。罪名更是可笑,说他用老百姓的大豆构筑工事,涉嫌贪污。接到调令后,心灰意冷的陈明仁独自一人回到四平废墟,为自己挖了一座小小的坟,将那份本该在战死时呈给杜聿明的遗书撕碎,埋了进去。人虽未死,但心已凉透。

大饼阵对上三把刀

清除了“异己”,陈诚开始了他的军事部署。他确实有两下子,一到东北就向蒋介石要来了5个整编师,使东北国军总兵力膨胀到10个军、49个师,共计50万人。这面子,是杜聿明求爷爷告奶奶也求不来的。随后,他将部队改编为4个兵团,看似为大兵团作战做好了准备。

然而,他的战略部署却暴露了其军事才能的短板。他采取“依托重点,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方针,将50万大军沿着铁路线,在锦州、沈阳、四平、长春一线平铺开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东北大饼”。这种静态、分散的部署,在他看来万无一失,但在林彪眼中,却处处是破绽。郑洞国后来评价说:“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他是远不如杜聿明将军的。”

林彪敏锐地抓住了战机。他知道陈诚对自己在广大农村的实力一无所知,于是决定在1947年秋季,用三把快刀,把陈诚的“大饼”切得七零八落。他以主力佯攻四平、长春,吸引国军注意;同时,派萧劲光、萧华的部队南下破袭辽阳、铁岭;最致命的一刀,则由程子华指挥的8纵、9纵,直插辽西走廊,目标是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上演一出“围城打援”的超级大戏。

杨家杖子一败涂地

辽西战场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起初,刚由地方部队升级而来的8纵司令员黄永胜打得并不顺手,未能全歼当面之敌,让他恼火不已。陈诚见状,以为抓到了机会,不顾郑洞国等人的反对,执意派出了自己的嫡系精锐——第49军,前去增援。

这一下,正中林彪下怀。更具戏剧性的是,从南方调来的49军,10月下旬的东北天寒地冻,他们居然还穿着单衣就被派往前线。刺骨的寒风吹散了斗志,这仗还怎么打?即便如此,49军的战斗力依然顽强。战斗进入白热化,黄永胜的部队一度都准备撤退了。

关键时刻,黄永胜下了死命令,再次发动猛攻。与此同时,9纵也加入了战团。49军军长王铁汉眼看大势已去,带上卫队溜之大吉,剩下的上万官兵群龙无首,纷纷缴械投降。陈诚最信任的王牌,就这样在杨家杖子灰飞烟灭。黄永胜后来常说,一辈子就数这一仗打得最漂亮,兵力一比一,却全歼了对手。

结语

杨家杖子的惨败引发了连锁反应。林彪的主力趁着国军调动出现的空当,在东北全线出击,攻克了阜新、朝阳等十余座城市。历时50余天的秋季攻势结束,国军再丢八万多人,被彻底压缩在几个孤立的大城市里。局面糜烂至此,陈诚竟然还在1948年元旦大言不惭地宣称“危险期已经过去”。蒋介石也看不下去了,不久便将他调往台湾,去准备“后路”了。

现在回头看,魏迈德说“陈诚去晚了”,实在是高看了他。恰恰相反,正是陈诚的到来,才让东北的解放进程大大加快了。他用权术代替战术,用人事倾轧代替军事指挥,亲手摧毁了国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归根结底,东北的丢失,败因不在于林彪太强,而在于蒋介石临阵换帅,重用了一个只会搞政治、不会打仗的“小委员长”。这种对“忠诚”的病态偏爱,远比战场上的失利更为致命。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