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前线溃败万余人被围,泽连斯基求美对中施压:中方具备影响局势能力

#热点观察家#

眼看前线就要顶不住了,泽连斯基怎么还有心思调转枪口,对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国一通输出?

这事儿透着一股邪门。按理说,仗打到这个份上,乌克兰总统的脑子里应该只有一件事:怎么从俄国人手里把地盘抢回来。可他偏不,非要在公开场合,对着全世界喊话,说中国在给俄罗斯“输血”,又是送机械设备,又是帮忙绕开制裁,简直是战争的“间接推手”。

这话听着就让人直挠头。说完指责,他话锋一转,又开始“求”美国。求什么呢?求山姆大叔赶紧出面,跟中国好好“聊聊”,让中国少买点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

这操作,就像一个打架快输了的小孩,不去找他大哥要板砖,反而指着旁边看热闹的邻居说:“都怪你!你瞅啥瞅!就是你眼神不对,他才打我的!”

这套又打又拉的组合拳,看得人一愣一愣的。你说他恨中国吧,好像也不是,毕竟乌克兰的粮食还大把大把地往中国卖呢。你说他亲近中国吧,那这番指责又是从何说起?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外交辞令,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满腹的辛酸和走投无路的无奈。

要理解泽连斯基这通操作,就得先看看他最大的靠山——美国,那时候在干嘛。就在他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一笔价值超过600亿美元的“救命钱”,在美国国会里被卡住了,一卡就是小半年。

这笔钱,对乌克兰来说,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是前线士兵等着用炮弹续命的根本。

华盛顿那边呢?国会议员们为了这笔钱吵得是不可开交,共和党和民主党互相扯皮,每个人都在盘算自己的政治小九九。

前线的乌克兰士兵,每天可能就分到可怜的几发炮弹,省着用,眼巴巴地看着俄军的炮火像下雨一样砸过来。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金主爸爸”们,却还在为谁该为这笔钱签字而争论不休。

这种强烈的反差,简直就是一出现实版的黑色幽默。一边是血与火的战场,士兵们用命在填;另一边是开着空调的国会大厅,政客们用口水在战斗。泽连斯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比谁都清楚,再等下去,黄花菜都凉了。

援助断供的后果,很快就以最血腥的方式显现了出来。2024年2月,乌克兰军队从打了好几个月的战略要地——阿夫迪伊夫卡,撤了。乌军新上任的总司令瑟尔斯基,话说得很直白,撤退是为了“避免被包围”和“保存士兵的生命”。说白了,就是打不下去了。

不是士兵不勇敢,也不是指挥官无能,根本原因就四个字——“炮弹饥饿”。你这边一天打几发炮弹,对面一天几百上千发地毯式覆盖,这仗怎么打?阿夫迪伊夫卡的失守,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整个乌克兰东部战线都开始摇摇欲坠。

俄军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在库皮扬斯克和红军城(现在叫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加大了攻势,试图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包围圈。

当时有消息说,光在这两个地方,就有上万名乌军陷入了重围,补给线被切断,随时可能全军覆没。这种四面楚歌的绝境,让整个乌克兰都笼罩在一片悲观的气氛里。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泽连斯基才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既然“美国爸爸”指望不上了,那就得想别的招。在他和他的西方顾问看来,俄罗斯之所以能撑这么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在背后买它的能源。

只要能把这条“输血管”掐断,哪怕只是减少流量,都能给普京造成巨大的压力。

于是,那套看似矛盾的逻辑就出炉了:先指责中国是“帮凶”,把道德的帽子扣上,制造舆论压力;然后再向美国“求助”,把皮球踢给拜登政府,意思是:“你看,不是我不努力,是你的对手在给我的敌人帮忙,你管不管?”

这招棋,说白了,就是一场外交上的豪赌。泽连斯基想把中国这个一直保持中立的“观众”强行拉下水,变成牌桌上的一张牌。他赌的是,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不愿意看到中国和俄罗斯走得太近,所以可能会真的向中国施压。

但中国是吃素的吗?当然不是。面对乌克兰的指责,中国的反应很明确。早在2023年2月,中国就发布了一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文件,提出了12点和平建议,核心思想就是劝和促谈,别打了,坐下来聊。

紧接着,中国还派出了特使李辉,一个资深的外交官,在基辅、莫斯科、布鲁塞尔、华沙这些地方来回跑,搞“穿梭外交”。李辉的任务就是跟各方沟通,听听大家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局势降温。

中国的立场其实很清楚:我跟俄罗斯是邻居,是战略伙伴,生意照做,但我也尊重乌克兰的主权,不支持用武力解决问题。我不想站队,也不想被拖下水,我只想当个“和事佬”,劝大家冷静点。

一些国际关系专家也分析,中国的这种态度,其实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一方面,它需要俄罗斯这个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和战略屏障;另一方面,它也不想因为俄乌冲突,把自己和整个欧洲的关系搞僵,更不想给美国找到更多借口来围堵自己。

所以,当泽连斯基把“锅”甩过来的时候,中国的外交辞令虽然客气,但态度很坚定:贸易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我们没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倒是你们,应该多想想怎么回到谈判桌上。

泽连斯基的这番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弱者外交”。

因为在战场上拿不到想要的东西,在国内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兵源枯竭,经济崩溃,民心浮动,他只能通过制造外部矛盾,来转移国内视线,同时向西方盟友展现一种“我已经尽力了”的姿态,以换取更多的援助。

但这终究是饮鸩止渴。对于那些在阿夫迪伊夫卡战壕里,每天数着炮弹过日子的士兵来说,总统在电视上指责谁,又向谁求助,都太遥远了。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子弹、药品和面包。

战争的绞肉机一旦开动,就不会因为谁的口水战打得漂亮而停下来。它只会无情地吞噬生命和资源,直到一方再也撑不下去。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棋子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命运,试图去拨动棋手的手指时,往往意味着它离被抛弃不远了。

这场战争的尘埃,最终只会落在普通人的肩上。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