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于和伟接下最难挑战,饰演毛泽东被质疑不像,他却要用眼神赢过形似
54岁于和伟接下最难挑战,饰演毛泽东被质疑不像,他却要用眼神赢过形似
要说今年娱乐圈最让人意外的选角,那一定是——54岁的于和伟,在新片《伟大的长征》里饰演毛泽东。你没听错,就是那个之前靠一段蹦迪视频火上热搜的“叔圈顶流”,突然转头,挑战被业内公认“最难演”的角色。
这事儿一出,网友的第一反应几乎是清一色的问号:“他长得可真没像的啊,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嘛?”想想看,毛泽东这个角色,在影视圈是有“双保险”的:古月是形似派的天花板,唐国强是神韵派的标杆,一个人的脸像到让元帅都点头,一个人的气质抓得让毛家人点赞。你随便拉一个演员来演,都免不了被比较个底朝天。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可能让口碑翻车的大坑。按理,于和伟完全可以走一条稳稳当当的路——毕竟《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让他在中年演员里立了教科书级的表演口碑。那时候的他,站在北大的讲台上,眼里是火,嘴里是刀;沉思时又有一种厚重的温度。那种感觉让人完全信服,这就是陈独秀本人。
所以,当他主动接下毛泽东这个活时,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但于和伟的逻辑很简单:演伟人,不是比赛谁长得像,而是要让观众相信,角色在当时那个历史瞬间的精神和状态。
不过,要明白“有多难演”,先得回顾一下前辈们的狠劲。古月那是真豁得出去——广西口音硬生生练成湖南韵味,还真跑到湖南农村扎根,吃辣口、走田埂、模仿当地人的手势和神态。为了演出毛泽东额头的线条,他直接拔头发调整发际,疼到眼泪直流也认了。这一演就是20多年,八十多次露脸,成了观众心里的固定画面。
唐国强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他长相和毛泽东八竿子打不着,最开始大家一听他要演,还觉得这是胡闹。结果他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不去盯着“像不像”,反而琢磨毛泽东在不同历史节点的心理变化。他演湘江战役后,表面镇定,手指却无意识揉着桌角,那种压抑和心事一下就透出来了。演到后来,毛泽东的孙子都说:“他演出了爷爷胸怀天下的气质。”
眼下,于和伟明显是第三种打法——共情派。他提前半年“闭关”,所有空闲时间都扑在历史资料上。家里的书房,堆着长征回忆录、战争年谱,还密密麻麻写了批注。他不仅研究档案,还跑到贵州、四川的长征旧址站一站——不是简单打卡,而是去体会那种走在泥泞寒风里的状态。为了贴近当年毛泽东长征时显瘦的样子,他硬生生减了十斤,却拒绝靠化妆造假,“那股困境里熬出来的劲儿,只能靠自己走进去。”
拍雪山戏那天,现场是真冷,他走在队伍前面,听见有“战士”倒下,眼神里先是一道心疼的光,下一秒就收回去,声音沙哑地说:“继续走。”全程没大动作,却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在“痛惜”和“要扛”之间的快速切换。他理解的伟人,不是铁打不动的,而是会犹豫、会心痛,可最终还是得站起来往前走的人。
知道吗,这部《伟大的长征》本身就不走寻常路。剧组前期准备了3年,美术团队跑了九个省,只为找到那些照片里一模一样的地貌;编剧把红军家属的口述故事挖出来,比如战士啃草根、女兵藏针线给战友补衣服,这种生活细节,都写进了剧本。
演员阵容也有新鲜感。曹磊演的周恩来,不是光光“温文尔雅”,他会在紧急写电报时保持字迹工整,这种细节一下就立住了角色的性格;何政军演朱德,为了多那点宽厚感特意增重,说自己有红四方面军的家族背景,这次算是圆梦;王劲松继续演蒋介石,却收掉了以往的“反派气场”,那场和于和伟对戏的“重庆谈判”,两个人不飙台词,就用眼神交锋,镜头前的张力全是细节撑起来的。
更特别的是,这次不是只拍中央红军的视角,而是把红二、红四方面军和南方游击队都串起来,真的是全景还原。比如红二十五军的独树镇战斗,剧组竟找了当地村民演群演——穿粗布衣拿简陋武器,那种慌张和血脉喷张,是特效做不出来的。
现在剧组还在紧张拍摄中。于和伟每天收工都要看回放,不放过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他没在社交平台刷存在感,也没去接受太多宣传采访,整个人彻底沉在角色里。书桌上放着一本旧《毛泽东传》,扉页写着:“不是演他,是懂他。”这话可能就是他心里整个表演的底牌。
至于最后他演的毛泽东会不会被观众接受?有人私下揣测,说剧组内看过粗剪的工作人员,都觉得有惊喜。但到底咋样,得等正片出来才能见真章。反正这种挑战,有人说是勇气,也有人说是冒险。茶余饭后,吃瓜群众爱聊的故事,就又多了一个。你信不信,全看自己了。
最新资讯
- 2025-10-0754岁于和伟接下最难挑战,饰演毛泽东被质疑不像,他却要用眼神赢过形似
- 2025-10-07上海社保代缴公司合法吗 看总结
- 2025-10-07如何联系海南日报社登报挂失?海南日报主要电话
- 2025-10-07台湾退役老兵:离乡四十载,亲人多已不在,重逢初恋喜结连理
- 2025-10-07咖啡色系早秋穿搭 松弛感制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