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同志谈毛泽东:伟人有远见啊!

01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

如今,部分人似乎将前三十年的历程与后三十年的发展截然对立。实则不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篇章。

王岐山:我国民族工业化的起步,始于建国初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已奠定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往往孕育着诸多奥秘。关于1至8机械工业部的由来,大家只需略窥一二便可知晓。那么,这八个机械工业部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大家听说过我们部门的驻部纪检组长。至于具体情况,工信部的同事们应当能够给出详细的解答。毕竟,我们不仅成功将卫星送入太空,还实现了原子弹的爆炸,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我们不懈的努力。

尤为珍贵的是,尽管许多人尚未意识到,但这一观念贯穿于我的历史思考之中。那些参与改革开放的我们,又是谁教育培养的呢?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的培育之恩。),我时常听闻,无论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乃至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均向我坦言,若非共产党的领导,他们根本无法步入大学校门,更遑论成为工程师。甚至,他们连高中都无法就读。许多人正是得益于当时党和国家提供的助学金。

02 解放后直接实行“包产到户”行吗?

众多人纷纷表示:“唉,要是刚解放时就实行包产到户制度该有多好。”我却认为,这样的看法缺少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王岐山:再一个我给你们讲农村,现在都讲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我确实参加过八十年代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联产责任承包制、包产到户毫无疑问从体制和机制上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我们也别忘了但是我们也别忘了,许多人会感慨:哎呀!当时啊,倘若在解放之初便推行了包产到户政策就好了。然而,在我看来,您似乎对历史缺乏一定的了解。

时至今日,我仍与诸多同仁津津乐道,那些中央的同志们,我们常聚首畅谈。我深知,若非过去三十载大兴水利工程的助力,农业又将面临何种境况?提及南水北调工程,我们不禁聊起了(中央)曾在团城湖畔参与植树活动时的往事。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

历史回顾: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其开工仪式的举行,竟比原定的启动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1958年10月湖北与河南两省的襄阳、荆州、南阳三地下辖的十七个县,共有十万民工肩挑粮食,手持简陋的工具——如扁担、筐子以及小木船——他们汇聚于丹江口工地,肩负着运输黏土与砂石的重任,共同参与截流汉江的伟大工程。

10万民工进行“腰斩汉江”大会战。十万工人分三班轮换,日夜不息地奋战在工地上。当时,面积不过两平方公里,成千上万的工人们汇聚于此,白日里可谓是人潮汹涌。入夜后,由于缺乏电力,工人们便依靠火把和汽灯照亮,从采料场至江畔,形成了一条条蜿蜒的火龙。

196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的首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正式投入运行,开始发电。

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初期工程宣告圆满完工。此刻的丹江口大坝,全长已达2.5公里,坝顶海拔高程为162米,装机容量高达90万千瓦。自水库投入蓄水运行至今已逾40载,历经数次重大洪水考验,大坝依旧坚如磐石,稳固如初。

丹江口水库的水源主要源自陕西境内蜿蜒而出的汉江与丹江。该水库的水质优良,堪比山泉,可直接饮用。其水势充沛,更是能够自然流淌至北方地区。丹江口水库因此担起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重任。

1979年12月,水电部正式设立了隶属于本部门的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与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南水北调工程。

在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南水北调”工程确立为我国跨世纪的重要基础设施骨干项目之一。

2014年12月12日,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闸门的徐徐开启,一泓碧绿的汉江水蜿蜒向北方奔腾,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迎来通水的喜悦时刻。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沿线约六千万民众将直接畅饮品质上乘的汉江之水,近亿民众将从中受益。

请问,浙江的新安江水库是何时动工修建的?

历史回顾:

1955年10月,电力工业部决定选址于淳安与建德两县交界处的铜官,在此地建设一座名为新安江的水电站。

1957年4月,新安江电站的主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水电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58年10月28日,遂安县的行政区域被撤销,随后与淳安县实现了合并。

1959年9月,新安江水电站蓄水。

1960年春,新安江水电站的首台发电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新安江电站水库,即如今的千岛湖,其标准坝前水位设定为108米,参照黄海海平面高度。洪流吞噬了原淳安与遂安两座县城、三个小镇以及五个农村集市,共1377个村落,以及超过三十万亩的良田。此灾难迫使29万民众背井离乡。

编者注:游览淳安,您是否会联想到《大明王朝1566》中描绘的将稻田改种桑树、破坏堤坝淹没农田的场景?当时被淹没的正是淳安和建德两县。为何要建设新安江水库?原来,实施将稻田改种桑树的兼并土地政策,其背后的巨大利润正是通过洪水破坏堤坝,以低廉价格收购农民的土地。

在1992年举办的浙江省灾害防御协会年度会议上,与会者对1960年至1992年间新安江水库的防洪效益进行了初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历经32载,得益于水库对洪水的有效拦蓄与削峰错峰,所避免的经济损失已逾20亿元,其在防洪领域的经济社会效益更是远超发电所带来的收益。新安江水库下游地区,位于浙江省内人口最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区域之一。伴随着浙江省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新安江水库在防洪方面的功能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亦日益增强。

03 为什么这么多奇迹出现在毛泽东时代?

各位战友,近期我有幸参观了河南的红旗渠。大家知道,这条渠是在极其艰难的时期修建完成的。想想看,若是没有这样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我们的农业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呢?庆幸的是,这项工程得以实施!

王岐山:各位同仁,近期我有幸参观了河南的红旗渠,那是一项在极其艰难时期完成的伟大工程。大家知道,它的建设历程是多么不易。试想,若没有这样关键的水利设施,我们的农业将面临怎样的境况?我庆幸它得以建成。湖北和浙江的同志们也深知,新安江水库的修建导致了多少土地被淹没,甚至整个县城都受到了影响。(插话:原本是两个县,后来合并为一个县。)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若今天再次修建类似的水库,所需的成本会是多么巨大呢?

编者注:众多目睹红旗渠的人们向我咨询:在生活极其艰苦、器械简陋、资金匮乏的年代,究竟是如何铸就如此震撼人心的伟业的?我常对他们说,这样的奇迹唯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诞生!历经千载,林县地势险恶,水旱频仍,十有九年旱情,水资源珍贵如油。然而,为何始终无人开凿红旗渠?难道是林县人民懈怠不成?

那个时期,中国涌现出诸多辉煌成就。与林县毗邻的安阳县,亦建成了一条名为“跃进渠”的壮丽工程,其规模丝毫不逊色于红旗渠。同时,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八万座大中型水库的分布,以及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的开通,三线建设的推进,以及“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首都十大建筑的拔地而起,众多重大科技突破的实现,奠定中国工业基础架构,解决七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财政既无内债亦无外债……这些奇迹如同繁星点点,数不胜数。

为啥这么多奇迹都出在毛泽东时代,而不是其它什么时代? 根本之因在于,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并引领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这段历史时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建设的不是为官员服务,也不是为资本家谋利。在毛泽东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干部则甘为公仆,他们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劳动。

依托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亿万心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们被有效组织,汇聚成磅礴的集体力量。这股力量,正是移山填海、改天换地的根本动力,集体潜能与集体智慧,乃是最为壮阔的创造力。凭借这种强大的生产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1969年7月8日,河南省林县(现名林州市)的红旗渠工程宣告完工。该渠自1960年动工建设,全长104里。红旗渠的竣工使得林县的水浇地面积得以从原先的不足1万亩激增至60万亩。

王岐山:此外,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那些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此为前提)在那个时代,即20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我国已拥有13套大型化肥生产线。在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的英明领导下,我国成功引进了13套尖端的大型化肥生产装置。

谈及我国化肥产业的崛起,便不得不提及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的13套巨型化肥设备。正是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推动了中国化肥行业,尤其是氮肥领域,逐步迈向国际舞台,并逐步走上了规模扩大、能耗降低的发展轨迹。

王岐山指出:毛主席曾倡导的农业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对于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农村教育、农村卫生问题亦不容忽视。

编者注:农业八字宪法,乃毛泽东同志依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宝贵实践经验及科技进步成果,于1958年提出的一套旨在提升农业产量的八项技术策略。具体包括:土壤方面,实施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及土地规划;肥料方面,推行合理施肥;水利方面,兴修水利设施并合理调配水资源;种子方面,培育及推广优良品种;种植密度方面,实行合理密植;保护方面,加强植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管理方面,实施严格的田间管理;工具方面,推动农业工具的改革与创新。这些措施因地制宜,对确保农作物的稳定增产具有显著效果。此套技术策略被简称为“八字宪法”。

04 毛泽东时代的农业是大仁政

在历史长河中,血吸虫病曾肆虐于长江流域,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疾病竟然被彻底根除。这无疑凸显了劳动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程度。

编者注:血吸虫病,这一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在中国肆虐已逾两千载。在解放前夕,疫情肆虐,波及江南地区的十二个省及直辖市,覆盖了350个县域,受影响的病患高达一千万人。受感染威胁人数超亿。在与79岁高龄的吴振才先生访谈中,他回忆起幼年时期目睹的惨状——众多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他们腹大如鼓,在剧痛中离世。“形容枯槁,常是身躯蜷缩于门槛之内,而腹部却伸出在外。”吴振才先生感慨道,血吸虫病的肆虐对疫区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余江县境内随处可见荒芜的田地,坟茔遍布。

血吸虫病患者

解放之初,我党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早在1953年前后,便派遣了百余名医务工作者深入重疫区的余江,展开了一场针对血吸虫病的剿灭战,成功治愈了千余名患者。1955年的寒冬时节,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响彻云霄的伟大号召:“务必彻底根除血吸虫病”以及“务必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消灭”。毛主席亲自赴湖北疫区进行考察,并在杭州亲自指导规划工作。

余江县的疫区民众响亮地提出了“半年筹备,一年奋战,半年收尾”的行动口号,激发出无限的工作热情,与病魔展开抗争。同时,他们积极投入水利建设,填平沟壑,彻底根除血吸虫的繁殖场所。两年内根除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发布了这一喜讯,并配发了题为《第一面红旗——江西余江县彻底根除血吸虫病纪实》的社论。

毛泽东阅读后深感欣慰,整夜未能入眠。翌日清晨,他挥毫泼墨,创作了两首诗篇。在诗题之下,他以一段文字,描绘了作诗时那份喜悦与畅快。

翻阅六月三十日的《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已成功根除血吸虫。思绪纷飞,夜深难眠。微风轻拂,朝阳映照窗前。远眺南天,我欣然提笔记录这喜悦之情。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王岐山:如今,你们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尚不及那些远在他乡的老一辈华人,这其中也包括来自台湾的同胞。他们归国后,都难以置信。我所言非指今日归来者,而是指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1979年,乃至八十年代初的那批人。他们坚信不疑,中国农村绝不可能蜕变为今日之景象。因为他们当年离国时,所见农村已是凋敝至极。

05 老人家有远见。

王岐山:常说若非当年老人家目光远大,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勒紧裤腰带,十七年间工资未曾涨过,我们国家仍是艰难地研制出了原子弹与氢弹。那时,又有谁能真正驾驭得了这颗东方巨龙呢?若无核武器在手,今朝若欲着手研发,这其中的困难程度恐怕更是不容小觑。

我国未曾拥有核武器,毛主席在建国初期便明确指出,我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然而,拥有与否,其影响自是迥异。彼时,陈毅外长兴奋地表示:“得此利器,我发言时腰板更直,底气更足。”

年轻人爱穿越。何不深入探索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你们便不至于最终沦为历史虚无主义者!那轮明月,始终属于他人。难道你们就缺失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或是不再为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自信了吗?难道不是这样吗?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