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账号一夜清空:哭穷卖货炫富卖课,都是剧本
“他昨天还在直播间里喊着‘家人们’,今天账号就直接搜不到了。”
这事儿其实一点都不意外。那些曾经在屏幕里呼风唤雨的面孔,一夜之间就成了数字尘埃,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有。就好像一场热闹到极致的庙会,人潮散去,只留下一地鸡毛和几串没烤熟的肉串,还散发着一股子焦糊味。
你还记得那个靠着在镜头前痛哭流涕,讲述自己如何被生活压垮的男人吗?他的故事版本多到自己可能都记不清了,一会儿是创业失败负债累累,一会儿又是为患病的家人筹集医药费。眼泪说来就来,哭的稀里哗啦,情绪渲染到顶点时,购物链接就恰到好处地弹了出来。卖的东西,从滞销的农产品到不知名厂家生产的养生茶,价格还不便宜。很多人就真的信了,觉得买他点东西,就算是在做慈善。
转过头,另一个频道里是完全相反的剧本。一位“白手起家”的“富豪”,每天的生活就是出入高级会所,身边围着一群人。他会在视频里不经意地露出方向盘上的车标,或者谈论一块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名表。他的核心业务是“授课”,教你怎么“搞钱”,怎么拥有“富人思维”。一套课程卖到四五位数,买的人还真不少,都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下一个他。可后来被人扒出来,那些豪车是租的,豪宅是借的样板间,连他嘴里的那些商业理论,都是从地摊上淘来的成功学书籍里东拼西凑的。
一个卖惨,一个炫富,看起来南辕北辙,实际上玩的都是同一个套路。他们精准地抓住了人性的两个弱点:同情心和贪婪。利用前者的人,让你在廉价的自我感动中完成消费;利用后者的人,则是在你对财富的焦虑和渴望中,为你画一张大饼。他们就像是经验老到的渔夫,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鱼饵能钓上什么样的鱼。
这背后其实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流程。从人设的打造、剧本的撰写,到流量的投放、情绪的调动,再到最终的收割,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根据某份流出的行业报告分析,这类账号的粉丝粘性极高,其变现效率是普通娱乐类账号的数倍。数据不会骗人,屏幕前的每一次冲动消费,都成了他们账上的真金白银。
当然,泡沫总有被戳破的一天。当他们的剧本漏洞百出,当受骗的人们开始在网上集结,当监管的视线终于聚焦到这些“演员”身上时,一切就都结束了。封禁的通告下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那些曾经动辄百万点赞的视频,现在只剩下一个冰冷的提示:“该用户已被封禁”。
说到底,他们哪个都不值得同情。可有时候看着那些空荡荡的账号主页,又会觉得有点可笑。舞台拆了,戏子走了,可台下的看客们好像并没有离场。他们只是在伸长了脖子,等着下一出戏开锣。
你觉得,下一批登台的,会换个什么新剧本呢?
最新资讯
- 2025-10-0971 岁李秀明全家移加,息影后和丈夫卖薯片
- 2025-10-09赵露思状态超好,泪洒“小萌娃”
- 2025-10-09《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1913年临时参议院的定都之争》
- 2025-10-09陈仓为何更名为宝鸡?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多深厚
- 2025-10-09德国投降后为何日本又坚持了三个月?单挑世界真有底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