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慌了?淘宝闪购4个月干到3亿用户,蒋凡放话:三年再吞万亿

当阿里用“3800亿AI资本支出”和“三年万亿闪购GMV”两个天文数字炸响财报电话会时,市场终于明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业绩披露,而是一场关乎中国互联网未来十年的战略豪赌。左手握着AI芯片“B计划”的技术底牌,右手甩出闪购4个月3亿月活的增长奇迹,阿里正试图用“硬科技+硬零售”的组合拳,在互联网下半场撕开一道裂缝。

一、闪购狂飙:从“饿了么阴影”到“日活1.5亿”的逆袭神话

四个月前,当淘宝闪购低调上线时,没人能想到这个被戏称为“饿了么2.0”的业务会以火箭速度狂奔:月活用户从0飙到3亿,7月日均订单1.2亿单,骑手队伍膨胀到200万——相当于美团外卖骑手总量的60%。更狠的是,蒋凡直接放话“未来三年新增1万亿成交”,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24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的1.5倍,阿里要在三年内吃下整个行业半壁江山。

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阿里憋了七年的“复仇之火”。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阿里在本地生活战场被美团打得节节败退,市场份额从35%萎缩到不足20%。当时有段子调侃:“饿了么就像阿里富养的儿子,被美团这只创业狼按在地上摩擦。”但这次闪购破局,阿里换了打法:不再孤立做外卖,而是把淘宝的10亿月活当成“核武器”。

数据不会说谎:闪购带动淘宝8月DAU增长20%,88VIP会员突破5300万,高价值用户的日均打开频次提升37%。更妙的是“流量反哺”逻辑——用户在闪购买杯奶茶的同时,顺手下单一件衣服,这种“即时消费+传统电商”的协同效应,让阿里找到了美团最薄弱的命门。蒋凡算的不是一笔外卖账,而是“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总账:获客成本比传统电商低40%,但用户年均消费额却高出28%,这笔买卖怎么看都划算。

当然,烧钱是免不了的。近500亿投入换来了3亿用户,相当于每用户成本166元,比同行低20%。但阿里不怕,因为这些用户不是来薅羊毛的——新用户留存率高达72%,3个月后复购率反超老用户。当对手还在纠结“每单亏多少钱”时,阿里已经用生态优势把“即时零售”玩成了“流量入口”,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二、AI豪赌:3800亿砸向芯片,阿里云要当“中国英伟达”?

如果说闪购是“短平快”的突击战,那3800亿AI资本支出就是“十年磨一剑”的持久战。这笔钱是什么概念?相当于阿里过去五年净利润的总和,每天要烧掉3.4亿,比拼多多全年研发投入还多。但吴泳铭说得很明白:“AI是未来十年最大的科技机遇,我们必须all in。”

阿里云的野心早已不是“中国AWS”,而是“中国英伟达+AWS”的混合体。二季度云收入增长26%,AI相关收入占比超20%,更关键的是——外部商业化收入增速跑赢整体,说明阿里的AI能力正在被SAP这样的全球巨头认可。当竞争对手还在卖算力时,阿里已经端出了“Qwen 3大模型+Agent Bay智能体平台”的全套解决方案,甚至开源了视频生成模型,这是要把生态护城河挖到地心。

最狠的是那个“B计划”。全球AI芯片供应紧张?阿里早就和多家芯片厂商秘密合作,从GPU到TPU搞“多轨并行”,甚至自研芯片架构。吴泳铭轻描淡写地说“供应链储备多元化”,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为“芯片卡脖子”做最坏的打算,也是为“AI霸权”做最好的准备。三年3800亿砸下去,目标是建成“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AI算力集群,到时候不仅能自己用,还能出租给其他企业,这生意可比卖云计算赚钱多了。

当然,质疑声也不少:“AI投入什么时候能回本?”但阿里根本不care短期利润——阿里云利润率稳定在8.8%,但管理层明确说“现在优先级是抢市场份额,不是毛利率”。这种“不计成本”的打法,像极了2015年的滴滴和快的大战,只不过这次赌的是整个科技产业的未来。

三、生态协同:左手AI右手零售,阿里在下一盘什么棋?

有人问:“500亿投闪购和3800亿投AI,哪个更划算?”蒋凡的回答堪称经典:“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因为在阿里的棋盘上,这两者根本不是割裂的——AI是“发动机”,零售是“变速箱”,最终要驱动整个商业生态的升级。

想象一下未来场景:你打开淘宝,AI智能体根据你的位置、消费习惯,自动推送3公里内的生鲜折扣,同时帮你规划最优配送路线;商家通过阿里云的AI工具,实时预测库存、动态定价,甚至用虚拟主播直播带货。这不是科幻,而是阿里正在落地的现实——高德地图已经升级为“AI原生位置应用”,淘宝正在测试“智能体驱动的购物流程”,连盒马的供应链都用上了AI需求预测。

更妙的是“数据反哺”:闪购每天1.2亿单的交易数据,成了训练AI模型的“黄金养料”;而AI优化后的推荐算法,又能提升闪购的转化率和客单价。这种“零售喂数据,AI反哺零售”的闭环,让阿里的护城河越挖越深。当对手还在单条线厮杀时,阿里已经用生态优势织成了一张大网,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地方。

四、隐忧与野心:万亿目标能实现吗?

当然,风险也不是没有。闪购虽然增速惊人,但利润率只有-18%,要想盈亏平衡至少还需要两年;AI投入巨大,但商业化路径还不清晰,什么时候能贡献利润还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对手不会坐以待毙——美团正在加码“万物到家”,京东要做“分钟级配送”,连拼多多都想来分一杯羹。

但阿里的底气在于“双轮驱动”:闪购带来的现金流和数据,能反哺AI研发;而AI突破又能给零售业务降本增效。就像当年用淘宝的利润养阿里云,现在要用零售的“血”喂AI的“肉”。蒋凡说“未来三年要以创业心态开启新征程”,这话不假——当一家巨头愿意放下身段和初创公司一样拼杀,那才是最可怕的。

结语:阿里的这场豪赌,本质上是对“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的终极押注。3800亿AI投入是为了掌握“硬核科技”的话语权,万亿闪购目标是为了巩固“商业生态”的护城河。当其他互联网公司还在纠结“要不要裁员”时,阿里已经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中国互联网的下半场,不是内卷和收缩,而是用科技重新定义商业。

至于结果?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仗打下来,无论输赢,中国互联网的格局都将彻底改写。毕竟,敢于拿出半条命去赌未来的公司,从来都不简单。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