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退市背后,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恒大退市,至少三十万套房子没交付,超百万购房家庭被悬在半空——这是最直接、最刺眼的现实。

2009年11月5日,恒大在香港挂牌上市,风光无两。

那时它的野心像开闸的水,疯狂地涌向全国:高杠杆拿地、铺天盖地的广告、足球、文旅……到2017年,恒大市值飙到4000亿港元,许家印被捧成了地产圈的“传奇”。

可好景不长,2021年资金链绷断,兑付危机和理财爆雷像密集的惊雷砸下来,2024年被香港高院下清盘令,2025年8月12日,港交所干脆宣布——退市。

8月25日起,恒大这个名字,从港交所的屏幕上消失。

这几天的热搜,满屏都是“谁是最大受害者”。

有人说是买房人,有人说是银行,有人替投资人鸣不平。

可秦安抛出了另一个角度:在清点废墟之前,先数一数是谁在恒大的黄金年代赚得盆满钵满。

毕竟,没有只有输家,没有人能在一场数万亿的盛宴里只剩下空盘。

先说受害者。

第一类,是那群有钱人——许家印的朋友、合作伙伴们。

有的是真心觉得能搭上快车的富豪,把几亿、几十亿往恒大里砸,想着稳赚不赔,结果到头来血本无归。

第二类,是银行和金融机构。

恒大那么大的资金窟窿,不可能自己填,这些机构提供的贷款、信托、债券背后,是无数储户的存款,是全体纳税人的钱。

第三类,就是普通购房者——他们可能攒了十几年的积蓄,签下预售合同,交了首付款,却连房顶都没见过一面。

这个“保交楼”的承诺,本该是制度的底线。

可是,只盯着受害者,真相就只看了一半。

恒大一路狂奔,谁给了它那么宽的跑道、那么多的燃料?

有“关系”的人当然是赢家。

许家印的血亲姻亲,那些在恒大市值高峰期套现离场的,有多少资产已悄悄转去境外,没人能说清。

还有那群“有脑子”的——智库、专家、顾问。

他们在恒大最风光的日子,动辄拿着上千万年薪,摇旗呐喊、包装故事,把恒大塑造成永远不会倒的神话。

许家印独自一人,撑不起那么大的泡沫,必须有人在旁边添柴加火。

更关键的,是那些“有权力”的人。

恒大要撬动数万亿的资金,仅靠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嘴皮子远远不够。

审批、放款、政策的松绑,这些背后没有高位推动是不可能的。

许家印倒下之后,金融圈、政商圈的一些腐败案陆续爆出来,其中多少条线能通向恒大,这笔账迟早要算。

退市,只是恒大故事的一个节点。

它像一块石子丢进湖里,涟漪会慢慢推开——周边楼市到访量下降35%,期房购买意愿跌到五年来的最低点,银行对房地产的放贷减少近三成,债券融资更是缩了四成。

央国企的拿地比例,在过去五年里一路攀升到68%,这意味着市场正在洗牌:有的退出舞台,有的正趁机占据更大的地盘。

这一幕,很像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塌。

那时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雷曼的破产瞬间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不同的是,雷曼的教训,美国自己买单,而恒大的烂摊子,却牵扯进了数百万家庭的房子、银行的信贷和地方财政的土地出让金。

或者,也像2020年的华夏幸福——同样是高歌猛进的扩张,最后不得不靠卖资产、拉投资者来续命。

对普通人来说,恒大退市,也许是一条和自己没太大关系的财经新闻,但如果你生活在它留下的烂尾楼边上,如果你的同事因为买了恒大期房而每天愁眉不展,你就会明白,这个“退市”不是屏幕上的几个字,而是沉甸甸的现实。

所以,秦安的观点才值得深思:受害者值得同情,可更该盯紧那些获益者。

因为后者才是真正推动泡沫、放大风险的人——如果他们能在恒大最风光时获利离场,那么他们就应该在恒大倒下后,把不义之财吐出来。

否则,恒大只是今天的名字,明天还会有别的“恒大”。

从恒大的起落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行业的变迁——高杠杆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监管的刀子开始向内切,规则不再为违规者兜底。

港交所18个月的强退新规,让二十多家停牌房企站在了退市的门槛上。

房地产市场,不再是那个只涨不跌的天堂,而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控制风险、讲诚信的长跑赛场。

而对于买房人、投资人来说,恒大的结局也许是一种提醒:别轻信任何一个永远上涨的故事。

高利润的诱惑背后,往往藏着巨大的风险。

再漂亮的光环,也可能是纸糊的。

恒大退市的钟声已经敲响,废墟上的尘土还在飘。

人们还会继续争论谁是输家,但更重要的是,把那些笑着离开宴席的人找出来,让他们为这场盛宴的后果埋单。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不再重演同样的悲剧。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