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有完整的家,我们选择假装恩爱,生活中常常压抑情感

你说,“完整的家”到底长什么样?

是三个人坐一桌,还是三张笑脸挤进一张照片?

又或者,完整的家,其实就是一家人各自心里都觉得欠对方一个解释,然后还不敢说破。

为给孩子完整的家,我们假装恩爱——这话搁现在,多少有点像过年逼自己吃一口芹菜饺子,明明不喜欢,还得硬着头皮咽下去,嘴里还得嚷嚷着“真香”。

毕竟,成年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倔,明明心里苦,脸上还得涂两层蜜。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么一对夫妻,表面上恩爱有加,丈夫下班一进门,女儿就扑过去,妻子端汤递水。

这画面别提多和谐温馨了,就差再来条京剧唱段“夫妻恩爱好榜样”。

可实际上呢?

他们心里各有苦水,台前台后一套。

三年前还在客厅差点掀桌子,结果女儿一句“你们要分开吗”把两人当场钉死在原地。

从那以后,夫妻俩签了份“无声协议”——只要孩子在,就不能撕破脸;只要孩子看着,就得演戏到位。

甚至连帮妻子理发、在厨房门口的温柔互动,都练习过无数遍。

你以为这是非主流偶像剧,其实比偶像剧还惨。

他们背地里,一个加班到深夜只敢在楼下发呆,一个深夜翻心理学书,《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疏导》都翻烂了。

有时候夜里一个对着结婚照掉眼泪,一个装睡假装没看见。

两个人住一起,比独居还孤独。

结果直到女儿小学毕业典礼,孩子一句“我知道你们辛苦,我的每本童话书里都夹着你们的离婚协议草稿”,把全场都绷不住了。

你说孩子啥都不懂?

其实孩子啥都看在眼里。

问题来了,“假装恩爱到底值不值?”有些人会说,“为孩子营造完整的家,是父母最后的担当。”也有的说,“与其让孩子成长在勉强中,不如给他一个真实的环境。”到底哪边更有道理?

我的观点有点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逆向操作”——假装恩爱这事儿,说不定反而把两个人重新拉回了生活本身。

你看,演着演着,温柔的动作、习惯性的关心,居然悄悄变成了日常。

就好像养花,起初只是浇点水做样子,哪想到阳台上的绿萝不知不觉爬满了半面墙。

生活有时候比我们会演戏,演着演着就成真了。

可能有人会反驳,“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可你想想,婚姻本身是不是一种“自我暗示”?

我们从小到大,谁不是在爸妈的“表演”里长大的?

爸妈吵架了,转头还不是照样带你去吃炸鸡,生日照样买蛋糕。

你说那是真情还是假意?

小时候的我们,也许根本看不懂大人的心思,但那份“表演”给了我们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说不定比真刀真枪的实话更重要。

有人说,“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温度。”但温度有时候本来就是装出来的。

你见过多少对小情侣,分手前还能强撑着打卡情侣套餐?

多少夫妻,明明心里一百个不愿意,还得一起去参加家长会?

人这一生,很多时候都要忍着,把自己的情绪埋在笑容底下。

你以为那是假?

其实那是成年人对生活最大的妥协和尊重。

当然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演戏。

也许有的家庭,父母“假装恩爱”,只会让孩子觉得家更假。

但你说,“拆掉这层窗户纸,大家各奔东西,孩子就更幸福吗?”未必。

其实孩子不是傻子,他们能感受到冷空气,嗅得出家里的氛围变了味。

但他们更在乎的是,有没有人会陪自己拼图,有没有人在开放日牵着自己走进教室。

哪怕是演的,这份陪伴也是真实的,“演”出来的陪伴,也比没有强。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自黑一把。

小时候我妈劝我,遇到不喜欢的菜也要装得爱吃,说不定真吃着吃着就喜欢上了。

果然,后来我成了全家最能吃苦瓜的人。

生活也是,硬着头皮去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最后反而成了你的生活常态。

有时候,演着演着,戏里就有了真,假里就长出了芽。

当然,有人会问,“这么假装,孩子万一早早识破怎么办?”说实话,这事百分百会被识破。

就像女儿把离婚协议书当书签,你以为自己藏得滴水不漏,其实孩子心里早有答案。

但这又怎样?

你给了孩子一个缓冲的空间,给了他一个完整家庭的模板,哪怕是纸糊的,也让他在成长路上不至于摔得太疼。

成年人最大的善良,或许就是明知真相残酷,还愿意演好眼前的戏。

有时候我在想,人生是不是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表演?

上学要演“好学生”,上班要演“好员工”,结了婚还得演“好夫妻”。

大家都在演,谁也别笑话谁。

只不过,有的人演着演着就忘了初衷,有的人演着演着就成了生活本身。

你说这到底是悲剧,还是隐隐的幸福?

说不清。

最后,我也不想给什么大道理。

孩子需要完整的家,父母需要喘息的空间,夫妻之间也需要留白和成长。

有些人选择“真刀真枪地分”,有些人选择“继续演下去”,其实都是各自的选择而已。

你觉得“假装恩爱”有错吗?

还是说,这本就是成年人应有的担当?

你有没有在生活里演过戏?

这场戏,你还能演多久?

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反正,生活这场戏,还得接着演下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