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施压,企业关停,中外巨头为何逆势加码?

最近有件事挺有意思,值得咱们大伙儿聊一聊。

话说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南端,有个国家叫南非,曾经富得流油,被称作“非洲明珠”。

可现在,这颗明珠的光芒有点暗淡了。

特别是它的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不小的风波。

根据南非官方的说法,过去两年里,已经有12家汽车相关的企业关门大吉,超过四千人因此丢了工作。

更糟糕的是,美国那边还挥舞着大棒,对从南非进口的汽车加征高达30%的重税,这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

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正常的生意人肯定都想着赶紧撤退,离这个是非之地越远越好。

可怪事就出在这里,不管是日本的丰田,还是欧洲的Stellantis集团这些老牌国际巨头,还是咱们中国的奇瑞、比亚迪这些后起之秀,非但没有跑路,反而一个接一个地宣布要在南非加大投资,扩大布局。

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这些大公司都是傻大胆,专门喜欢往火坑里跳?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个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南非的汽车行业到底病在哪儿了。

南非作为非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它的汽车工业底子其实不差,几十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车企在非洲的重要生产基地。

大众、丰田、宝马、福特这些响当当的牌子,都在那儿有工厂。

但这种繁荣的背后,藏着两个致命的硬伤。

第一个硬伤,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和尚没经念”。

南非一年能卖出去五十多万辆车,市场不算小,但其中有超过六成,具体说是64%,都是彻头彻尾的进口车。

这就好比你家开了个大饭店,厨艺远近闻名,结果自家人吃饭天天点外卖,这生意还怎么做?

大量的进口车冲进来,挤压了本地生产的生存空间,让自己的工厂吃不饱。

第二个硬伤,比第一个还严重,叫“空心化”。

一辆汽车,从设计到零件再到组装,有多少是在南非本地完成的呢?

答案是只有39%左右。

这个比例,在工业里叫“本土化率”。

南非政府的目标是达到60%,可现实差得太远。

这说明什么?

说明南非的汽车厂,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组装车间,能自己造点壳子、座椅什么的,但最关键、最值钱的发动机、变速箱、芯片这些“心脏”和“大脑”,全都得从国外买。

这就导致整个产业链非常脆弱,一旦国外的供应商卡脖子或者涨价,南非这边就得干瞪眼,一点办法都没有。

除了这两个内伤,外部环境也不让人省心。

南非常年电力供应不足,工厂开着开着就可能停电,生产计划被打得七零八落。

2024年,南非汽车产量大约是63万辆,而他们自己定的目标是到2035年年产140万辆,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更要命的打击来自美国。

美国是南非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每年大概有3万辆车卖到美国去。

可从今年8月7号开始,美国对这些车加征30%的关税。

这一下,南-非每年价值将近300亿兰特,换算成人民币大概117个亿的出口生意,基本上就被判了死刑。

南非的汽车制造商协会都出来警告了,说这波冲击下来,最先倒霉的肯定是那些零部件供应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掏空整个国家的制造能力。

所以你看,内部有结构性问题,外部有能源危机和贸易壁垒,两年倒闭12家企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南非政府如果只会抱怨和抗议,那这个故事也就没什么看头了。

但他们没有,反而做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转向。

他们想明白了,过去那种依赖传统燃油车、依赖出口给欧美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欧洲市场以后不怎么要燃油车了,美国市场又说翻脸就翻脸,与其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还不如自己开辟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的核心,就是两个词:“本土化”和“电动化”。

南非的贸易部长帕克斯·陶算了一笔账,他说,我们每年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业务,价值也就44亿兰特。

但如果能把我们国内汽车产业的本土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就能在南非内部创造出300亿兰特的新增采购需求。

一个是44亿,一个是300亿,哪个更重要,哪个更靠谱,这笔账一目了然。

想明白之后,南非政府立刻行动,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先是发布了一份《电动汽车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南非的汽车产业要转型了,以后不光造燃油车,还要大力发展电动车。

然后,为了吸引投资,他们给出了一个堪称“王炸”级别的优惠政策:从2026年开始,任何企业来南非投资生产电动汽车或者氢能源汽车,就能享受150%的税收减免。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你投资了1个亿,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可以按照1.5个亿的成本来扣除。

这种力度的补贴,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其罕见,等于是用真金白银告诉你:快来吧,我们是真心实意想发展新能源。

光有政策还不够,他们还专门设立了10亿兰特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本土的电动车和电池生产项目。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南非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被彻底改变了。

以前,外资车企来南非,是把它当成一个廉价的出口加工基地;现在,南非政府是在邀请大家来做合伙人,共同开发一个全新的、面向未来的市场。

这下,我们就明白为什么那些国际巨头们要“逆行”了。

他们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困难和危机,而是危机背后南非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机遇。

而在这波浪潮中,咱们中国的车企,可以说是嗅觉最灵敏、行动最果断的一批。

中国驻南非大使都公开表态,鼓励中国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南非。

目前,奇瑞、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已经在南非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发力。

比如奇瑞,已经把最新的插电混动车型带到了南非;比亚迪更是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在南非开设几十家经销商,全面推广它的电动车。

为什么中国车企这么积极?

因为南非的这次转型,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机会。

首先,在电动车技术上,无论是电池、电机、电控,还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中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南非要搞电动化,我们能提供最先进、最完整的技术方案。

其次,中国车企在国内经历了世界上最激烈的市场竞争,非常懂得如何造出消费者喜欢的、性价比高的产品,也懂得如何快速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去南非,不是像过去一些西方企业那样,只是去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而是真正地去投资建厂,帮助南非建立起自己的电动车产业链,这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

当然,那些老牌巨头也没闲着。

丰田计划2026年在南非推出三款纯电动车,Stellantis集团不仅自己建厂,还宣布要帮助它的中国合作伙伴零跑汽车,在南非销售电动车。

你看,连欧洲的汽车巨头想在南非卖电动车,都得拉上中国品牌一起,这本身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整个事情看下来,美国的一纸关税,看似是给南非汽车业的致命一击,但实际上却成了一个催化剂,迫使南非下定决心,摆脱对旧模式的依赖,加速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这场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变革。

而在这场变革中,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谁能与当地实现共同发展,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从目前的布局来看,以比亚迪、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力量,正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大优势,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领跑位置。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