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使透露:美乌商议“战斧”导弹,进展挺意外!

俄罗斯的油企刚被美国制裁完,理由说是“不认真推动和平”。可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哪里是为了和平,分明是特朗普在拿俄罗斯开刀,顺手给乌克兰递个信号。嘴里喊着“不会给战斧导弹”,手下一点没停,该松的口子也没真关死。看似矛盾的一举一动,反倒给基辅留出了操作空间。

偏偏乌克兰也抓得准。驻美大使奥尔哈·斯特凡尼希娜没闲着,最近在美国忙得脚不沾地。她说得挺直接,虽然特朗普公开反对提供远程武器,但谈判其实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且“相当积极”。这话一出口,外界全懵了。才几个月前,两边还在白宫吵得谁都挂不住面子,如今就能坐下来谈战斧导弹?

想想那次场面。泽连斯基去白宫求援,本想着能拿到点实在的,结果特朗普和副总统J.D. 万斯直接在椭圆形办公室训了他一通。乌方高层全程低着头。气氛冷得能结冰。自那天起,基辅方面就知道,靠感情牌没用,得换打法。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一幕。斯特凡尼希娜上任不过两个月,之前可是欧洲一体化的法律专家,平时连军事都沾不上。可形势逼人,她现在干的已不只是外交,而是实打实的心理战。她得哄得特朗普不翻脸,又得拿到军援,这工作比谈判合同难多了。

关键时候,特朗普那边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他清楚,美国国内不少人嫌继续援助乌克兰是“浪费钱”,可俄方越打越狠,美国要是完全撒手不管,欧洲又要乱。他干脆搞双重表态,表面上说“美国自己都不会打”,转头又对俄罗斯动制裁。这种操作,看似混乱,实际上是在试水美国舆论的温度。

你看乌克兰怎么接招。斯特凡尼希娜没透露谈判细节,但话里有底气。她说,乌克兰多个代表团正在四处奔走,筹措资金,要买的不止“战斧”,还包括其他远程和短程导弹。这话听起来就明白,他们不想再只是被动挨炸,而是要打得更远。

说实话,这种态度也不是空口说狠话。过去几周,俄罗斯加大了对乌能源设施的轰炸。冬天一到,供电本来就紧张,现在雪上加霜。斯特凡尼希娜提到这段时,明显压着火气,“我们能撑过这个冬天,再撑一个也不是不可能。”听起来像是在安抚国内士气,但她转头又加一句:“不施压俄罗斯,就是鼓励他们继续升级战争。”这话分量不轻,等于把外交谈判直接上升成生存问题。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特朗普想要的,是控制局势,别让欧洲乱到不可收拾;乌克兰想要的,是更强的武器,能打到俄后方去。各打各的算盘,但都不能撕破脸。美国的“犹豫”,成了乌克兰的机会。

其实这种“矛盾操作”,在美国外交史上并不新鲜。一边说不干预,一边私下铺路。尤其像现在这种情况,特朗普既想做出“我不乱花钱”的姿态,又不想让俄方太嚣张,只能靠这种模糊表态维持平衡。政治上说难听点,这叫两头押宝。

而乌克兰这一手,也相当老辣。打蛇打七寸,他们清楚特朗普最在意的是什么,美国利益。于是,他们在谈判里不断强调,买导弹不是伸手要,而是花自己的钱。筹资、出人、出面,哪个细节都不放松。

再看特朗普的节奏。制裁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 PJSC和卢克石油公司Lukoil PJSC的那份命令,明面理由是“没推动和平”,可这道理说给谁听?美方知道,这样的举动在莫斯科眼里,绝对是挑衅。可在乌克兰眼里,这却像是一次默认的“默契”。就像门只开了一条缝,基辅必须趁热钻进去。

而且别忘了,这也是斯特凡尼希娜第一次真正单独处理美乌关系的“大场面”。两个月前刚上任,她还在适应外交节奏。现在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个情绪反复的前总统,还要面对美国内部的政策对冲。能说出“谈判积极”这话,本身就说明她嗅到了风向变化。

她的策略挺有意思。一方面释放乐观信号,让媒体都去追问细节,把舆论热度炒起来;另一方面并不具体回答,让谈判留白。这样一来,不管谈成没谈成,美国这边的政治压力反倒推着进度往前走。

当俄军的导弹一次次炸毁乌克兰的变电站时,基辅的外交部同时在华盛顿的会议室里拉着清单看预算。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焦虑是怎样的,电力不足、财政吃紧、前线告急,而谈判桌上的每一枚导弹,意味着又一个可能活下来的城市。

仔细想想,这几个月的美国态度变化,其实就是一条折线。从公开冷脸,到默许制裁俄罗斯,再到允许谈判军购,这个过程并不连贯,但背后逻辑一致。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做任何事都要看“成本收益表”。如果支持乌克兰能换来更大地缘利益,他绝不会拒绝;只不过口头上得保持强硬姿态,不让国内选民误会他“被拖下水”。

乌克兰抓住了这点,就等于摸清了门道。外表客气,内里狠劲十足。哪怕被骂、被冷脸,他们还得继续往前推。真正懂外交的人都知道,这种时候硬着头皮顶上去,才有可能拿到想要的。毕竟在这个棋局里,没人会替他们心软。

谈判继续在走。讽刺的是,越是特朗普嘴上喊着“别进战争”,双方的接触就越频繁。媒体猜测、政客试探、企业摸底,都在这个缝隙里往前挤。仿佛全世界都在等一个信号,只要白宫点头,合同立刻能签。

斯特凡尼希娜清楚,这事没法公开庆祝。乌克兰现在的希望,不是靠谁大发慈悲,而是靠一次次“缝隙操作”。每一条被制裁的俄企、每一句特朗普的模糊表态,都是她能用的杠杆。她抓得紧,一点都不松。

等她从记者提问中撤出来,估计第一件事就是再去跟财政顾问确认预算。因为清楚,这事只要拖一天,风向就可能变。乌克兰没多少时间可以浪费,美国也不会一直让他们试探。眼下,她得抓住每一分钟。

战争在前线打得激烈,外交战在后台打得更精细。有时候一句看似随口的表态,就是整个局势的新起点。乌克兰现在赌的,就是这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