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翻身了?亏2.28亿还被禁军工采购!瑞银高盛却重仓,星网宇达有啥猫腻?

一家股价从102元跌到11元的公司,去年刚遭遇10年来首次亏损,竟然同时被瑞银、摩根士丹利、高盛、巴克莱四大外资机构重仓押注。

这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在星网宇达身上。

2025年三季报显示,这四家国际投行齐齐现身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股比例超过3.7%。

与此同时,申万和中信两家国内券商也同步进场。

令人费解的是,星网宇达的基本面堪称“惨烈”。

其股价在七年时间里经历了送股和持续震荡下跌,从102元的高价一路跌至最低11元。

尽管2025年以来股价有所反弹,但截至10月底的26.98元价格,距离历史高点仍有超过70%的跌幅。

业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

公司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净利润下降,尤其在2024年出现了十年来首次亏损,净利润暴跌522%,亏损额高达2.28亿元。

导致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2024年星网宇达被军队采购网禁止参加全军物资工程服务采购活动一年。

这一打击对公司的业务造成了致命影响。

星网宇达的业务构成中,无人系统营收占比45%,信息感知占比35%,卫星通信占比16%。

而其无人系统产品中的核心产品无人靶机,主要客户就是军方。

军工资格被暂停后,公司订单量大幅缩水,2024年全年营收仅4.2亿元,同比下降45.14%,几乎腰斩。

其中,无人系统业务营收下降53.95%,成为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

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也急剧恶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亿元,主要由于本期收到的货款减少。

总资产和净资产双双缩水,净资产同比下降11.92%,至16亿元。

然而,就是在这种困境下,外资却选择了大举买入。

从公开数据看,外资押注的理由可能基于两点。

一是公司2025年三季报业绩出现回暖迹象,营收增长14%,利润增长260%。

二是公司在商业航天、卫星导航、军工信息化等高科技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

星网宇达是行业领先的无人系统整机及核心部件供应商,已掌握惯性导航、卫星通信、电子对抗、指挥控制等无人系统核心技术。

公司无人系统产品已形成低、中、高全谱系无人靶机及亚音速固体火箭靶弹等核心产品,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在商业航天方面,公司已成功研制并交付多款适用于宽频段卫星的产品,具备覆盖多种轨道的跟踪能力。

这些技术能力正好契合当前市场关注的低空经济、低轨互联、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方向。

外资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布局明显倾向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特别是商业航天、芯片等科技板块。

QFII在三季度新进或增持的个股中,重点覆盖了锂电池、商业航天、芯片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个股,星网宇达作为商业航天板块的代表之一受到关注。

但风险依然明显。

公司之前的核心利润来源严重依赖军工订单,而目前军工采购资格仍未恢复。

这一关键资质的缺失,使得公司未来业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股东结构变化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股东人数为2.69万户,环比减少10.80%,表明持股正在集中。

星网宇达的总经理、董事长迟家升作为实控人,持有公司20.45%的股份,第二大个人股东李国盛持股16.15%。

公司此前推出了股份回购计划,截至2025年2月7日,已累计回购股份121.87万股,占总股本的0.59%。

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管理层的“自救”行动,旨在提振股价和增强市场信心。

从估值角度看,截至2025年10月31日,星网宇达的市盈率为-33.85倍,市净率为3.26倍,反映出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质疑。

与国防军工板块整体表现相比,星网宇达年初至今42.30%的涨幅远超板块指数。

外资集体重仓一只“问题股”的行为,在A股市场并不常见。

这种背离基本面的操作,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有分析认为,外资可能看重的是公司在民用市场的拓展潜力,尤其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

但质疑声同样存在,认为这可能是短期炒作行为。

星网宇达曾在2024年8月1日跟随商业航天概念股一起涨停,当时航天板块整体表现活跃。

概念炒作过后,公司股价往往会回归基本面。

星网宇达的历史上也经历过业务转型。

公司最早在民用驾校考试领域实现突破,其基于北斗的高精度驾驶人考试训练系统曾在全国上千所驾校推广。

随着驾考市场饱和,公司才将重心转向军工领域。

如今,公司再次面临转型压力。

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拟终止“无人机产业化项目”这一募投项目。

这一决定反映出公司正在调整业务布局。

会计师事务所对星网宇达2024年财务报表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公司执行了新会计准则,但表示这些变更“未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外资的集体入场能否带动星网宇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绩反转,仍需时间检验。

市场参与者正在密切关注公司的军工资质恢复进展和民用市场拓展情况。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