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新船拍卖流拍,降价再遇激烈竞拍,最终成交反映冷暖

拍卖这种事情啊,看上去挺简单,其实背后水还真有点儿深。咱们先来聊聊那艘在藤县码头停着的“冠洋1899”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可是船圈里的“新人”,才四岁——2021年10月下水的,等于刚学会“游泳”,还没经历几次风浪呢。可惜啊,船大不如船新有用,老话说铁打的码头流水的船,这货年纪轻轻就带着货运梦来到拍卖场,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唏嘘。

那它到底值多少钱?第一次,267万的起拍价高高挂起,结果无人问津。第二回,价格哐哐一降,蹦到了190万出头,这下好嘛,报名的那可真有那么点“秒杀”的味道了。四个人上场厮杀,26轮价格拉扯,最终在221.8万这个点收了线。

说起来,这价格比第一次降了快50万,买家捡了便宜,把它抱走,大概也是心里偷着乐;当然,比起评估价倒也别高兴得太早,几轮博弈后其实还是彰显了市场的冷与热。拍卖现场,气氛肯定是紧张的,但在这几个人之间的角逐里,无非都是各自盘算成本收益,有没有“鱼跃龙门”的机会。船主、买家,那种“隔行如隔山”的焦虑可以想见。

不过这艘船本身的“身份”其实也挺有意思,说是梧州码头的“常客”,但真正的主籍是在贵港。只是暂泊藤县水域,属于那种“过路客”性质。也就是,竞买人也不是妄想着拿它跨市做“大事”,顶多就是看准这路线货运的生意,不求一夜暴富,只盼稳扎稳打,多拉快跑。咱仔细看看这船的照片,不是什么巨无霸,吨位嘛,刚刚摸到一千的门栏,净吨556吨,长度六十来米,宽度十二多米,内河里游荡算是小巧玲珑型的。

可别小瞧“小船”,看似灵活,实际上有种“矮子里的高个儿”的味道。运力有限,赚大钱不太现实;碰上西江航道船只扎堆,船闸又是那个慢腾腾的“卡点”,就像高峰期挤公交,上不了啥快车,时间成本噌噌上涨。做船运的老司机都懂:这行,跑短途或许还能有点利润空间;想揽珠三角那几单大活儿,基本就是赚了个热闹,自己把自己“熬”没了。西江一带船多得要命,同行竞争那真不是一句“卷”能形容的,谁还不是背着锅到处找肉吃?

这几年货船拍卖算是这圈子的“常态戏”,冠洋系列就是热闹的主角。拿藤县这边来说,今年以来,直接上拍的已有6艘“冠洋”系列的船。有人可能要问:这名字咋一个冠洋一个冠洋地冒出来,难道是啥“盲盒货”吗?可不,这里面还真有点行业套路:系列造船,集中拍卖,货主和市场博弈,玩的都是“资金流”和运力配置那一套。

有意思的是,这个系列但凡吨位大点儿的船,市场反应就超级积极。比如同样今年拍卖的“冠洋5878”,吨位达到1589,收获了10人报名、69次加价,最终三百多万高价成交——直接把评估价踩在脚下。这种情况放在圈内,立刻就能引发一波“吨位至上”的争论。不管新老,大家现在买船,“吨位优先”,谁都想多装点货,一次赚个痛快。看着西江上那些大船一波接一波,小船老板心里就是五味杂陈。选小船,灵活但吃亏;选大船,成本高、压力大,但回报太香了,谁都不想错过。

再说点行业现实,内河货运这几年活得不容易,大家都知道。货船多了,生意反倒不好做。这就好比饭店扎堆,一条街十家拉面店,最后谁拼的还不是速度、成本和服务。西江、珠三角这些黄金水道早就不是谁都能躺赢的蓝海了。论效率、论成本,大吨位船明显有优势。市场摆在那儿,谁都明白,现在改选“大块头”,成本压不下来,利润可不就飞了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贵港和梧州拍卖这事每隔一阵都要来一场,但船东心里其实也挺堵的——真要脱手,保值不太可能,能比评估价高个一点点都算是“锦鲤转世”。

不过咱话还得说回来,这一艘“冠洋1899”,最终以221万多元的价格拍定,买家图啥?有的买家其实是赌一把行情,不指望当下能赚到猛钱,只盼未来有点起色,船市回暖能倒腾一波,毕竟船龄还新,维修、改装都方便,多跑点路、多走几趟,也许还能回本。也有看重“小而精”,专攻短途市场的主儿,不想摊太大摊子,求的是稳挣小钱,肚子里那个算盘,不见得外人能懂。

其实大部分业内的人都懂,这种拍卖跟楼市一点儿不一样。你能想到的“炒船”风险、运营压力,都藏在每一次竞价的背后。拍的是船,拼的是胆量,有时候也是个“谁敢眼疾手快”的心理博弈。毕竟货船不像房产,闲着就能升值。行情变脸比换季还快,今天多赚一块,明天可能就砸进一坑。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难道小船就没活路?其实也不是死路一条,关键看你能不能把运输链做精做细。短途需求一直在,尤其是那些偏远小码头、特需线路,还是有人愿意“贴瓷砖”的。只不过,大环境这两年太“卷”,谁都得精打细算,船主变得越来越佛系,盼着能“多拉快赚”,结果一看行情,只能“多拉多熬”。拍卖一场场,心态早就磨练出来了。

讲真,西江航道的现状,就是一个“大船做大生意,小船蹭着混口饭”。大船抢眼,小船低调,各自安分守己。行业现实总归残酷,谁都想找出口,但很多时候只能跟着水流,随遇而安。这场拍卖,其实是水路运输圈的一个缩影,船主、买家、人情世故都在其中流转。经历了流拍、降价、加价,最后成交,每一步都透着现实的冷暖。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在琢磨:到底怎么才能让小船有自己的春天?其实啊,船市这些年变来变去,谁能熬过、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运气、实力、市场,谁也不能全靠哪一样。那些还愿意拍船、买船的人,都是敢于下注的“实干家”,吃得了现实的苦,也能赌一赌未来的甜。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像西江航道这些地方,船运业能撑起那么多人的生计,其实靠的就是点点滴滴的市场敏感和博弈智慧。船拍一次,流拍,再降价再拍,有人抢,有人观望,就是一场“勇者的游戏”。现实里没啥童话,只有善于算账的“船老大”,不怕赔不怕亏,能拿住才是英雄。

正所谓“朝花夕拾,冷暖自知”。冠洋系列的货船拍卖一次次上演,每一次都是一堂老板课堂。小船和大船,市场变化,行情波动,这些都是行业里人的日常。谁还能预判下一个春天到底会不会来?要说拍船是“过家家”,那可太小看这些扎根江河的人了。

最后,咱必须得给大家一个留白——你觉得,在如今大环境下,小吨位货船还有啥生存空间吗?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船”,不是吗?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