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毛主席纪念堂时,各位专家认定坐北朝南,谷牧一句话众人沉默

参考来源:《党史博采》杂志、《每日商报》相关报道、维基百科等权威资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与世长辞,举国哀痛。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重大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伟人纪念堂。

这座承载着亿万人民深情的建筑,从选址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深思熟虑。

当时负责这项工程的相关部门召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围绕纪念堂的朝向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布局,坐北朝南几乎是所有重要建筑的标准配置。

可是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纪念堂却采用了坐南朝北的布局,打破了我国重要建筑物一般朝南的传统习惯。

这个决定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智慧……

【一】艰难的选址过程

1976年9月中旬,中央考虑为伟人建造一座特殊的纪念堂。

根据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个省市选派最优秀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汇聚北京,组成选址设计工作组。

这个工作组由一机部相关负责人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挂帅,领导这项神圣的工作。

选址设计组的成员首先想到,伟人南征北战,辛苦操劳一生,现在应该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安卧永息。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

选址设计组成员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水域。

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可是他们总觉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不能完全表达人民的心意。

设计组的成员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的方案:让伟人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后人的征程。

于是设计组的成员又去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他们又总觉得"山顶红星"的方案也不够理想。

经过深入思考,设计组的成员认为,伟人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二】天安门广场的最终选择

在研究选址问题上,也曾有人提出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也有人主张在瀛台。

但瀛台在中南海,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的地方,在办公之地选址造纪念堂,显然不合适。

选址设计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士提意见、提建议,最后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将伟人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

这一意见上报后,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当即作出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

地点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但具体位置又该定在哪里。当时方案有三:

一、纪念堂紧靠纪念碑。

但这样设计,会使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独立的意义。

二、纪念堂位置偏南。

建议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堂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但这样布局,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大。

三、纪念堂紧靠正阳门。但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

最后,中央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三】建筑形式的确定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初设计时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伟人的伟大和崇高,所以设计都偏大。

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廷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

杨廷宝的方案给人以很大的启示。这种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

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由于它是在广场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对称的中心。

对称建筑,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

同时方便瞻仰群众,路线通畅简捷。

最后,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沈勃集中众人意见后,在杨廷宝方案的基础上勾画出纪念堂实施方案草图。

纪念堂的高度,是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确定的。

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避免纪念堂正面重叠着一个正阳门城楼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恰如其分,既能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否则又会压倒纪念碑。

【四】工程的启动与建设

1976年11月9日,伟人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的李瑞环担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总指挥。

谷牧受中共中央委托,自始至终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1976年11月23日下午5时,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刻老工人顾士元接受了伟人纪念堂建设指挥部交给的为纪念堂的奠基石雕刻"奠基"二字的任务。

上级言明,时间紧迫,明日就用。

顾士元是一个对伟人有着很深感情的老工人,已有30多年的雕刻经验,技艺精湛,雕刻艺术全厂首屈一指。

听说是为伟人纪念堂奠基雕刻基石,顾士元觉得很光荣。

待奠基石拉到车间,他便精雕起来。整整一夜,顾士元俯身在那块光洁的花岗岩上,第二天黎明,终于刻就"奠基"两个大字和附带的12个小字。

1976年11月24日下午,伟人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纪念堂工地隆重举行。

工地上竖立着伟人的巨幅彩色画像,画像正对面矗立着84米长的巨型横标。

在纪念堂的设计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所有参与设计的专家:纪念堂的朝向应该如何确定。

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惯例,重要建筑都应该坐北朝南,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建筑规制,也符合"天子南面而治"的传统观念。

当时参与设计的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纪念堂应该遵循这个传统,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

这样的设计既符合传统文化,又能获得最好的采光效果,在各方面都显得合理和恰当。

可是,就在大家对这个方案基本达成共识的时候,负责纪念堂建设工作的谷牧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的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专家都陷入了沉思,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五】谷牧的关键观点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在讨论纪念堂朝向问题时,确实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考量。

当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应该采用传统的坐北朝南布局时,谷牧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观点。

谷牧指出,如果纪念堂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那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重大集会活动时,瞻仰群众将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这样的安排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这个观点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在场所有专家的深思。

确实,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集会场所,经常举行各种重大活动。

如果纪念堂正门朝南,那么在广场集会时,群众就会背对纪念堂,这种布局确实存在不合适的地方。

谷牧的这个观点,从实用性和合理性角度出发,为纪念堂的朝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设计组最终决定采用坐南朝北的布局。

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设计组成员赵鹏飞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把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一旦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环绕,这样就形成了伟人在群众中的格局,相关问题也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伟人纪念堂最终采用坐南朝北的布局,这个决定体现了设计者们的深层考量。

纪念堂正门朝北,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序列。

从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布局来看,天安门城楼在北,人民大会堂在西,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东,伟人纪念堂在南。

这四座建筑围绕着天安门广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格局,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纪念堂与纪念碑面向一致,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对应,更加突出了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

纪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广场,当天安门前隆重集会时,伟人纪念堂将为一片人海所环抱。

【六】工程建设的奇迹

从1976年11月24日奠基开始,到1977年5月4日正式竣工,伟人纪念堂的建设仅仅用了六个月时间。

这在建筑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伟人逝世一周年前夕,纪念堂内外装修、设备安装、室内布置也全部就绪。

伟人纪念堂底部长宽各105.5米,总高33.6米,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

建成后的伟人纪念堂,正好位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

这座正方形二层的宏伟建筑,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高度相当,色彩相近,风格协调,互相对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

伟人纪念堂的设计和建设,体现了新中国建筑设计的独特智慧。

这座建筑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又结合了时代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纪念堂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传统的柱廊式设计,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建筑的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与天安门广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从建筑技术角度来看,纪念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功能需要和环境条件。

瞻仰厅的设计既要满足大量群众瞻仰的需要,又要保证遗体保存的特殊要求。整个建筑的空调、照明、安全等系统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七】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1977年9月9日,伟人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伟人纪念堂落成典礼在纪念堂北大厅隆重举行。

这标志着这座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建筑正式向公众开放。

伟人纪念堂自开放以来,接待了数以亿计的国内外瞻仰者。

这里不仅是人们缅怀伟人的地方,也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纪念堂的建设过程,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事业的发展水平。

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选择到技术应用,整个工程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是那个时代建筑成就的典型代表。

2024年7月27日,包括伟人纪念堂在内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作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组成部分,入选世界遗产。

这一认定进一步确认了伟人纪念堂在中国建筑史和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顾伟人纪念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和实用的功能,更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纪念堂的朝向选择,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实际上体现了设计者对建筑文化意义的深刻理解。

在传统与现实、规制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正是伟人纪念堂设计的成功之处。

坐南朝北的布局打破了传统建筑的一般规制,但这种突破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具体环境和实际需要的深入分析。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伟人纪念堂作为新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作品,其设计理念和建设过程都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它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伟人纪念堂的成功建设,也为后来的纪念性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体现文化内涵,如何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做出最恰当的设计选择,这些都是伟人纪念堂设计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今天,当我们走过天安门广场,看到伟人纪念堂静静地坐落在那里,面向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建筑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座纪念建筑,更是新中国建筑设计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需要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