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二王庙:“深淘滩低作堰” 的千年回响

站在二王庙的台阶上,俯瞰都江堰的壮阔水系,匾额上 “深淘滩低作堰” 六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短短六个字,是李冰父子留给后世的治水箴言,更是这座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运转的核心密码。二王庙不仅是纪念李冰父子的圣地,更像一座活态博物馆,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触摸到古代治水经验穿越时空的延续性。

公元前 256 年,蜀郡太守李冰面对岷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愿景,率领百姓凿离堆、开宝瓶、筑鱼嘴,造就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无坝引水工程。而 “深淘滩低作堰”,正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精髓:“深淘滩” 指每年要深挖内江河道的泥沙,保证水流畅通;“低作堰” 则是说飞沙堰的高度要适中,既能排洪又能蓄水。这看似简单的六字诀,藏着 “道法自然” 的治水逻辑 —— 不与水争势,而是通过疏导让水为己所用。

在二王庙的壁画和碑刻中,处处可见对这六字诀的诠释。有一幅清代的《都江堰岁修图》,细致描绘了工匠们用 “杩槎”(一种竹木结构的截流工具)拦水、掏滩、修堰的场景,步骤与李冰时代几乎无异。导游会指着庙内的 “水则碑” 介绍:“古人就是靠它测量水位,确定淘滩的深度和作堰的高度,千年下来误差不超过几寸。” 这种基于实践的精准,让都江堰在两千多年里抵御了无数次洪灾,滋养了天府之国的沃土。

最动人的,是这份智慧的活态传承。如今,每年清明时节的 “放水节” 仍会在二王庙前举行,人们沿用古法拆除杩槎,让岷江水再次流入内江,仪式里藏着对李冰治水理念的敬畏。而水利工作者们在现代化改造中,依然遵循 “深淘滩低作堰” 的原则 —— 比如加固鱼嘴时不用混凝土,而是沿用传统的 “竹笼装卵石” 工艺,既保证坚固又不破坏生态。

站在二王庙的观景台,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默默排走泥沙,宝瓶口精准调控水量,会忽然懂得:这六字诀的生命力,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它教会后人一种面对自然的态度 —— 不是征服,而是顺应;不是蛮干,而是巧为。二王庙的香火延续千年,其实是人们对这种智慧的集体守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