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4比1,美国成孤家寡人,以色列的豪赌还能撑几天?

安理会4比1,美国成孤家寡人,以色列的豪赌还能撑几天?

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安理会会议厅,那天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玻璃,一碰就碎。不需要同声传译,光看那一张张铁青的脸,就能读懂弥漫在房间里的火药味。

当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帝国,连同丹麦一道,把以色列打算“接管”加沙城的议题扔到桌上时,一场外交风暴就注定了。

投票器上的灯还没亮,牌桌上的底牌却已经掀了个底朝天。中、俄、英、法,四个常任理事国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拍了桌子,炮口一致对准了以色列那个疯狂的计划。

唯独美国,像个执拗的赌徒,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把“我挺以色列”的牌子举得又高又稳。四比一,一个再清晰不过的数字,把美国钉在了那个尴尬的“钉子户”位置上,这出戏码,看得人心里直发堵。

先掰扯掰扯以色列这步棋,走得有多么不计后果。内塔尼亚胡那位鹰派扎堆的安全内阁,几天前通过了一个决议,授权以色列国防军“控制加沙城”。

这个措辞听起来,好像比之前那个“全面占领加沙地带”的口号要温婉一些,实际上就是换了个马甲的文字游戏,糊弄鬼呢。

加沙城里头,现在还困着八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那是以色列军队啃了几个月都没啃下来的硬骨头。他们的作战方案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先用几周时间,把里面的人像赶牲口一样全部驱离,然后关上门,来一场瓮中捉鳖式的地面绞杀。

这哪里是什么“控制”,分明就是换了个更血腥姿势的永久占领。

更让人怒火中烧的是,以色列这种突破底线的操作,已经不是头一回了。这场冲突持续了快两年,加沙地带的死亡名单上已经刻下了超过六万个名字,饥荒像瘟疫一样蔓延,人吃人的惨剧,已经从传说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现实。

不久前,联合国好不容易通过了停火决议,以色列前脚答应,后脚就把协议当废纸一样撕了。现在,他们对着排队领取救济粮的平民开火,把人道物资当成钓鱼的诱饵,这已经完全脱离了战争的范畴,是在拿平民的性命当做政治赌桌上的筹码。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的话说得掷地有声:“加沙是巴勒斯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改变其人口结构和领土地位的企图都注定失败!”俄罗斯的代表更是毫不留情,直斥其为“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

就连一向与美国步调接近的英国和法国,这次也站到了对立面。伦敦警告说“这将导致更多无谓的流血”,巴黎则高声疾呼“必须立即撤销这一决定”。

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国际社会的天平,早已不是冲突初期那个样子了。那时候,西方世界还普遍帮着以色列辩解,嘴里念叨着“自卫权”的经文。

现在风向全变了。连背负着历史原罪的德国都看不下去,直接叫停了对以色列的军售,总理默茨更是公开质问:“你们打算把八十万加沙人赶到哪里去?”

二十三个阿拉伯国家发表联合声明,措辞严厉地予以谴责。甚至在以色列国内,民意的海啸也已经掀起,超过十万民众走上特拉维夫街头,高喊着反战口号。

反对党领袖拉皮德的批评更是尖锐,他把内塔尼亚胡的计划称作“灾难中的灾难”,警告说继续一意孤行,只会让人质和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最终拖垮整个国家的经济。

可内塔尼亚胡政府似乎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要在这条黑路上走到头。他在记者会上,指着地图唾沫横飞,发誓要“彻底根除哈马斯”,甚至放出狠话:“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我们也要自己打下去。”

他们心里的小算盘,其实打得山响。在他们看来,这几年国际社会骂归骂,谴责归谴责,却始终没有拿出过什么动真格的制裁措施。名声坏了就坏了,只要把土地牢牢攥在手里,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复旦大学的刘中民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的真实目的,就是想一步步蚕食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间,最终让“两国方案”彻底成为泡影。尤其是在越来越多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背景下,以色列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已经爆棚。

当然,这场大戏里最抢眼的,还得是美国。安理会里,四个大国群起而攻之,就它一个跳出来给盟友护短,这幅画面实在太过扎眼。

美国代理代表谢伊一开口,还是那套老掉牙的说辞,强调“以色列拥有自卫的权利”,甚至反咬一口,指责他国的批评是“错误的叙事”。这种颠倒黑白的操作,对华盛顿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手握安理会一票否决权的美国,早就成了以色列肆无忌惮的“金钟罩铁布衫”。美国副总统万斯在被记者追问时,居然给出了“有利有弊”这种和稀泥的回答。合着八十万人的生死存亡,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道可以权衡利弊的选择题?

华盛顿为何要如此死扛?说白了,还是怕丢掉中东这个最重要的战略支点。以色列一旦倒下,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将瞬间崩塌一半。这背后,还有特朗普的影子若隐若现,他当年就曾叫嚣过“清空加沙并接管它”,如今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他当年狂言的翻版。

所以,说美国是默许甚至暗中支持,一点都不冤枉。他们只是似乎忘记了,当德国都能调转枪口,当英法都选择站在对立面时,这种“与全世界为敌”的独角戏,究竟还能唱多久?

这种毫无保留的支持,并非没有代价。看看红海就知道了,也门的胡塞武装以声援加沙为名,将这片全球最重要的航运要道变成了靶场,直接冲击了全球供应链。这已经不是地区冲突,而是外溢效应的明证,是美国外交政策失败的直接后果。

眼下的牌局已经越来越清晰:以色列想用武力强行吞下加沙,但其国内经济已经不堪重负,国际上又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那八十万人的安置问题,更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美国想力保盟友,却不惜把自己架在国际公义的对立面上,透支着自己仅存的道义资本。安理会这场四比一的对决,哪里是什么复杂的外交博弈,分明就是最朴素的公道与最蛮横的强权之间的一场较量。

加沙的废墟里,人们还在徒手挖掘着亲人的尸体。而那些坐在纽约舒适会议室里,左右着他们命运的人,真该扪心自问:你们笔下的每一个“计划”,每一个“决议”,背后都承载着多少条再也无法被唤醒的生命?

这不再是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的精明算计,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关乎人类基本良知的考验。当一个国家选择用强权对抗全世界的道义时,它就已经输掉了未来。历史的审判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最新资讯